东门村党总支成员商议如何办好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
本报记者张振中文/图
23年前,在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东门村,蒿山被成片地租给老板砍伐,蒿山七成森林惨遭砍伐,而换来的只有每亩300元的“砍伐费”。眼看着蒿山变“耗山”,1996年,时任村主任的张建辉决定封山育林,誓言让东门村“东山再起”。
15年前,农民种水稻只能糊口,许多田地无奈被抛荒。村民肖利中成立种植合作社,带领大家调整种植结构,实行烟稻连作。
8年前,蒿山之外还有千余亩旱地荒坡,荒在那里一文不值。2011年,村民李世奇从村土地合作社流转了1000亩闲置地,种起了油茶花卉。
无论是60后的张建辉、70后的肖利中,还是80年的李世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党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选择——通过改良“三块地”、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富集体经济。
如今,蒿山从以前的青山变成了“金山”;水田从低效田变成了高效田;荒地变成了“宝地”。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党员带领村民从这“三块地”中,“刨”出了强劲的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完成了从“负数”到年纯收入125万元的跨越。
从“秃头山”到“金山”:党总支盘活山地让集体收入“涨”起来
5月15日,未到周末,东门村蒿山森林体育公园就游人如织,一批又一批的退休老人慕名到“森林公园”度假。游客量激增,东门村党总支书记张建辉萌生了一个想法,谋划成立村集体的第三个合作社:山地生态旅游合作社。
东门村因地处蒿山之东而得名,其水面、泉井、田野、山林资源多样,绿色生态无污染。蒿山最高海拔仅160余米,高度适宜,气候良好,空气清新,极适合发展养老健身、休闲运动等。
但就是这样一个满目青山的地方却在20多年前差点成了“秃头山”。1996年以前,由于东门村附近的作坊式家具厂林立,一些家具厂老板就和一些村干部“私聊”,以每亩200-300元的价格将大片山地承包出去,树木被大量砍伐。一些村民也纷纷跟风,疯狂伐树卖木。不到几年,70%的成年树木被砍伐了,以至于用来制作犁杖(犁田工具)的树木都难以幸免。
“再砍下去,就会把自己的碗饭都砍掉。”1996年,张建辉决定封山育林。十年树木,经过10多年的努力,蒿山重新焕发了生机。青山重新回来了,但是村民守着青山绿水还是没有富起来。张建辉介绍,由于山地分包到户,1000多亩山地分散在100多户农户手中。
如何让青山变成金山,2007年,村支书张建辉和党员集体商议,决定将分包的山地经营权流转到村集体,统一将蒿山打造成森林公园。当时一些村民不愿流转,张建辉动员30多户党员家庭率先流转,女党员黄志忠将20多亩山地仅以5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村集体。在党员带头下,村民也开始流转,建设蒿山公园所需的千亩山地迅速“回流”。
不仅如此,2009年,东门村党总支通过党员“众筹”50万元建起了蒿山生态农庄、餐饮中心。2010年将农庄承包给一家餐饮公司经营,村集体经济收益实现零的突破。2011年至2013年党员又带头“众筹”300万元建设蒿山农庄游客接待中心,现在年租金加上分红收入达9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由此有了稳定的收入。2015年通过租金滚动投入和争取项目资金总投资1200余万元建设环山游道、博物馆、工匠坊、四合院、乡村大餐厅等,如今村集体总资产达2735.71万元。
低效田变成高效田:领办合作社让集体钱包“鼓”起来
“以前一家种两三亩田,刨除成本,有些不好的年景几乎没钱赚,好的时候每亩只赚一两百元钱,没什么搞头。”村民罗昌发直言,十年前,自己压根就不想再种地了。
如何将低效田变成高效田,东门村党总支一直在想方设法寻出路。村党总支委员肖利中认为,最大的症结就是无法适度规模生产,因此,农业生产方式要顺势而变,变分散为集中。2016年,东门村党总支牵头成立了利东土地合作社,作为合作社负责人,肖利中动员村民将自己的承包地流转给土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进行土地平整、确权颁证后,集中流转给大户发展高效农业、进行特色种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5-27/103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