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新华社记者张晓松

    一个村,一个会。阳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飞赴重庆,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看的村,是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名叫华溪村。它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镶嵌在群山高山之中。越过千山万水,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总书记就是想实地了解脱贫攻坚进展情况,看看贫困地区的新面貌。

    开的会,叫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跨省区座谈会。“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是共产党人面向世界的铮铮誓言和郑重承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聚焦问题,就难点议对策,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个会不是清谈会,而是冲着问题来的,是要实打实地研究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

    摆脱贫困,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初心、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思考的重大问题。

    “多年来,我一直在跟扶贫打交道,其实我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在梁家河,他最大心愿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到了正定,他甘冒风险也要摘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在宁德,他带领探索“弱鸟先飞”的脱贫路。一直到省里、到中央,扶贫这件事他始终“花的精力最多”。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提倡钉钉子精神,这得从我做起啊!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

    党的十八大至今,中国不断刷新的减贫成绩单令世界惊叹。从2012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9899万,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每一天,这个数字都在变化。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贫困难题,进入了决战决胜的倒计时。

    众志成城,越战越勇。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我们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大山深处的特殊“抽查”

    走进老党员、已脱贫户马培清家,已是下午五六点钟。4月15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一早从北京出发,乘飞机抵达重庆,再转火车、换汽车,翻过一座座山、爬过一道道梁,一路奔波,来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

    雨后初霁,连绵的七跃山郁郁葱葱。华溪村祖祖辈辈在山脚下的“巴掌田”耕作,脱贫的步子也慢了些。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村子的情况介绍: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302人,其中8户、19人还没有脱贫。

    马培清家很热闹。村民代表、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还有已经摘帽的脱贫户,小院里笑语欢声。总书记亲切地招呼大家坐下来细细聊。

    “换了三种交通工具到这里,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我们在奔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扶贫工作做得怎么样。贫困群众脱贫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两不愁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补充了一句,“这次到重庆来,就抽查你们一个点。”

    乡亲们都有一肚子的心里话。靠帮扶摘帽的村民汪从兴抢先发言,他没说两句就哽咽了。迎着总书记鼓励的目光,他讲述了自家的故事:两个娃儿上学,母亲重病,家里曾经穷得揭不开锅。而今,每年1000多万贫困群众脱贫,他是其中一个。

    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倾听,不时插话。等到大伙发言告一段落,他给乡亲们一条条梳理“两不愁三保障”的进展。

    “咱们国家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家家都有补丁衣服。我也是穿补丁衣服长大的。但是现在到全国各地去,包括偏远的山村,大家穿得都很整齐,铺盖床褥也很少见补丁。”

    “再说粮食,我刚才看的两户人家都有两三个粮垛子,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听说这些粮垛子装的多是前年收获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颇为感慨,“过去在陕甘宁边区,形容年头好是‘耕三余一’。现在你们‘耕一余三’,一年种的粮食吃个三四年。”

    小院里笑声朗朗。华溪村也是中国特困地区的一个缩影。总的看,“两不愁”已基本解决,“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次抽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等看得格外仔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黄连 沉淀 义务教育阶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