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图为陈雪兰(右二)与养老院里的老人在一起。

    本报记者朱海洋文王卫君图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浙江省台州市冰雨连绵,甚是阴冷,临近年关的时候,椒江区康平托老院院长陈雪兰的心头却异常温暖,一股股暖潮向她的养老院涌来:镇里司法所送来时令蔬菜,台州救助管理站组织健康体检,市政协委员拎来米油鸡蛋,还有众多不肯留名的企业和爱心人士前来……

    每次送走客人,陈雪兰总是百感交集。岁月如梭,从35岁到53岁,为养老事业,她倾注半生心血,18年来,未曾与家人过上一个团圆年,孙女上幼儿园了,从没亲手带过一天,就连女儿也被自己唤回乡下,干起同一个行当。太多的艰辛,太多的不解,太多的愧疚,但无论如何,陈雪兰决不言弃。

    如今,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陈雪兰的善举得到社会高度认可,也得到党委政府的关爱支持:几年间,“台州好人”“浙江孝贤人物”“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等一连串荣誉接踵而至,凭着区里发的“好人敬德卡”,坐船吃饭有优惠,体检、观影、游景区能免费,还可享受免担保低息贷款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陈雪兰总说,从星星之火到全民慈善,这才是自己最愿意看到的,也不辜负一直以来的坚持。伴随陈雪兰的讲述,记者一点一点走近她自办养老院的十八年光阴。

    凭素心办起养老院

    一到养老院,陈雪兰就穿回洗得发旧的白大褂。脱下的棉袄,是为数不多可以穿出去的衣服,女儿总嚷着给她添置新衣,几番都被陈雪兰制止。

    从租用老家茧站整出11个房间起步,到如今已有6座养老院600多张床位,陈雪兰为之奋斗整整18年。然而,她并未腰缠万贯,反而背负不少债务。这固然与规模不断扩大有关,但也与收费低廉有关。很多时候,遇到困难老人,陈雪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

    如果人生选择不同轨迹,今日的陈雪兰或许早已跻身“千万富翁”。自打年轻起,头脑活络又肯吃苦的她,就是一把做生意的好手。不算大富大贵,也属小有成就。本来生意走上正轨,日子大可逍遥自在,可陈雪兰发现一个新现象,令她既痛心又焦虑。新世纪前后,村里有些老人虽有儿女三四个,且儿女大多日子好过、口袋富足,却无一人愿意赡养老人,也有的老人独守空房,生个病都无人嘘寒问暖,甚至过世好几日,才被发现……

    从小就异常孝顺的陈雪兰,萌生出开办养老院的想法。在当时的临海乡下,这完全是个新鲜事,且不说照顾老人脏累,就说人言可畏吧,农村讲究养儿防老,一旦老人进养老院,无论老人还是儿女,脸上都搁不住,会有生意吗?

    “别人都拿赚钱的眼光来看我,可我真不是,我是拿公益心态来干养老事业。”性格执拗的陈雪兰说干就干,在临海尤溪镇坎头村租来老茧站,花费十来万元搞装修。

    第一年,总共收进4位老人,除去1位免费的,收费加起来还不到1万元。为节省开支,陈雪兰挑起所有担子,全权负责老人的生活起居。其中,有位老人患肠癌,经常大便失禁,鲜血淋漓,可陈雪兰从不嫌弃,照顾得无微不至。

    听说有人办起养老院,又很用心,陈雪兰的名头很快打入邻近乡镇,陆续来了好几位老人。久而久之,养老院住满了,矛盾也随之出现。

    入院的老人不是无法自理,就是油尽灯枯,过世自是家常便饭。在农村,替老人穿寿衣、运送遗体,都很受忌讳,她陈雪兰不介怀,可村民避之不及,觉得很晦气,连吃饭都不愿和她同桌。无奈之下,陈雪兰只能在晚上偷偷运送遗体出去。

    2008年,陈雪兰在椒江区与别人合开康平托老所,规模一下扩大许多。按理说,护工越招越多,可陈雪兰风格不改,每天照样白大褂一件,忙着忙那,完全没有一般的院长和老板样子。

    流浪汉视她为亲人

    陈雪兰一口一个“老爸、老妈”叫着,耄耋之年的老潘夫妇,哪会想到,自己的晚年生活会如此安详,还平白无故多了个女儿。

    老潘夫妇在养老院呆了6年多。这之前,两人住在山洞里。平日里,夫妇寡言少语,只知早年河南老家发大水逃难出来,可具体家在哪儿、有无亲人,一概不知。多年来,椒江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一直想施以援手,可两人一直不愿接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萌生 油鸡 面条 寒流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广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