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旱山区农业产业路该如何走?


    本报记者李传君

    前不久,四川省南部县中心乡漏米岩村200吨甘蔗滞销引起广大网民关注。后来,在当地宣传部门、农业农村部门的呼吁下,一些爱心企业纷纷伸出援手,滞销的甘蔗被一抢而空。

    经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调研,种植甘蔗的业主系当地一返乡创业者,仅凭对儿时的记忆及一时主观推断,便种植了200余亩。殊不知,漏米岩村属于典型的旱山区,不适宜种植甘蔗。

    这位返乡创业者不仅种植了甘蔗,他还在本村及临近村共流转了1100余亩土地,开发了13口鱼塘,并种植了120余亩水稻,以及700余亩小麦、玉米、红薯以及其他杂粮。

    “鱼塘无来水,整个园区缺乏小微水利工程以及节水灌溉设施,存在很大问题。因此,从2016年到现在,他总共投入了3000余万元,至今仍没见到什么效益。”南部县农工委主任易登科说,旱山区农业产业路该如何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但这位创业者的家乡情怀值得肯定。“旱山区产业振兴离不开在外成功的乡友返乡创业,但需与政府部门多沟通,多对接全县大的产业布局,不能只顾埋头拉车。”易登科说。

    200吨甘蔗滞销教训深刻

    何平,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走出了老家,从事汽车客运及建筑等行业,并在成都等地购房,但至今在老家漏米岩村仍保留有他家老屋。他一直有很深的家乡情怀。

    2016年,何平见家乡土地撂荒严重,便决定回家投资农业。但种点儿什么?其他经济作物没试过,风险大,这里祖祖辈辈种粮食,群众有经验。因此,他最终选择种粮为主。

    “儿时吃甘蔗的回忆很甜美,尤其是过年的时候能吃到甘蔗,是多奢侈的事情啊!”何平说,“那不如种点儿甘蔗?”他对周边阆中、仪陇等县市进行了市场调研,发现这些地方均没有规模种植甘蔗的,如果种两三百亩,仅凭南部县百余万人口,销售绝无问题。

    2017年,何平种了150余亩甘蔗,但遭霜冻,全部烂在了地里;2018年,何平又种了200亩甘蔗,长势不错,到收获的季节,砍下尝了尝,总没有儿时那个味道了。“而且甜度和水分均没有市场上卖的甘蔗高,还有点儿硬。”何平说,经了解,他发现四川各地市场上的甘蔗大多数来自广西、云南和海南等亚热带地区,四川本地的甘蔗基本上很难销售出去。

    一共产了400余吨甘蔗,想了很多办法,只卖出了200吨,还有200吨根本无人问津。“眼看春节一过,气温一天天升高,再不卖就只有烂了作肥料了。”何平说,他万般无奈,只要向县委农工委求助。南部县委农工委、宣传部立即发动当地媒体积极关注。

    中国农业新闻网转发了“南部三农”微信公众号《长坪山革命老区的200吨甘蔗面向全国紧急出售!》的消息,于是,南部县金晨超市、百山超市、四川省水景湾置业有限公司、太平洋保险南部分公司等企业纷纷伸出援手,200吨甘蔗几天内被一抢而光。

    “发展产业不能总是盼望企业伸援手,那样不具有可持续性。”易登科说,“选择甘蔗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应该立即调结构。”何平自己也意识到,仅凭主观判断是要走弯路的。

    请主管部门来诊断问题

    漏米岩村背靠长坪山,当年红军曾在这里打过仗,并建立地方政权。近年来,南部县启动了长坪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保护和开发工程。当年红军以长坪山为核心打下的嘉陵江以东地区,被称为南部县的革命老区,这个区域现辖10个乡镇,为山高沟深的旱山区。

    何平当初设想的是依托长坪山发展观光农业,走乡村旅游的道路,但经县委农工委实地调研后,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没解决来水的情况下发展水产不是一个好选择。

    何平把山脚一个小溪沟经过拓宽、围栏,固然能蓄一些水,但要灌溉山上的耕地和给鱼塘补充水,需要提灌引水。因此,他自己投资铺设了5公里电力专线,可投资太大,至今提灌引水设施都没能建起来。不过,这5公里电力专线却解决了16户贫困户生活用电。

    何平自己投资对所流转土地进行了调整改造,小调大、坡改梯、薄改厚、瘦改肥,虽然大大改善了园区的种植条件,但由于没充分利用政策和国家项目,使自己陷入了资金困境,难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再生产,以至于其家人都不想再支持他继续干下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甘蔗 土地 柑橘 小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