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让每个劳动力都有增收的机会


    虞城县146个贫困村都建起了产业扶贫车间,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就业。

    本报记者张培奇范亚旭文/图

    冬日里,在豫东虞城县稍岗镇韦店集村的钢卷尺扶贫车间内,20多名来自周边村的贫困户正在紧张地加工着钢卷尺。“在家门口打工即能顾家,又能挣钱,真是一举两得。有了政府的帮扶,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就在眼前。”因学致贫的韦店集村村民何翠霞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边时不时抬起头给记者说着话。

    家门口有产业,足不出村有活干。在家门口务工挣钱的场景仅仅是河南省虞城县以脱贫攻坚助力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虞城县突出特色产业优势,聚集全县各方资源,积极发展果蔬种植加工、畜牧养殖、五金工量具等产业,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同时,还加强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美化了村容村貌,加快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激发贫困户的潜能由“要我脱贫

    ”变为“我要脱贫”

    走进李老家乡唐楼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栽着整齐的绿化树,骑着电动三轮车的环卫工人不时停下,清扫路边的落叶。“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里先后为贫困户提供了多种就业渠道,有产业支持的,有转移就业的,还有几个打扫卫生的公益性岗位。”虞城县信访局驻唐楼村第一书记田秀章介绍。

    家门口新修了柏油马路,吃上了自来水,危房改造全部完成,贫困户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感受到的却是暖意浓浓。“党的政策真是好,以前因为家里缺技术,靠着仅有的几亩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房子破了也没钱修。今年5月,政府的危房改造项目,把我家的房子全部修了一遍,原本破烂不堪的房子,变成了一处新居。”说着,贫困户王新君邀请记者到他家的院子里看一看。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王新君考了驾照,并在县城的一所学校里当起了专职司机,其孩子也外出去打工了,一家人的日子慢慢开始过的红火了起来。“今年肯定能脱贫!”王新君坚定地说,“政府对我们家支持那么大,现在有了技术,再不好好干,真是说不过去了。”

    在城郊乡郭土楼村,49岁的五保贫困户李红伟自从在县城一家养生中心上班之后,每天见人都是满面笑容。从小父母双亡的李红伟患有心脏病、糖尿病,以前靠着五保金和土地租金紧张地维持着生活。“考虑到他的收入刚够吃药看病,如果有什么事情,他根本拿不出钱来,根据实际情况,村里给他找了一个给别人看大门的工作,每月收入1500元,既不需要出大力气,又为他的生活添了保障。”郭土楼村支部书记杨新文介绍。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致富,虞城县还推行了“居家灵活就业”模式,辛迪纺织、双建工量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设立分散加工点,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原材料等,并负责回收成品,因为是多劳多得,也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热情,先后带动了51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同时,以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全县投入励志奖补资金2000万元,继续搞好“脱贫励志奖”和“乡贤孝子”等评选活动,有效解决了贫困户隐瞒收入不脱贫的问题,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打造多元扶贫产业因人而异提供就业岗位

    “十里画廊”生态产业园、510平方米的五金工量具扶贫车间、15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如今,为带动贫困户发展,韦店集村真正把产业布置在了村里。“全村还有19户34人未脱贫,大多是兜底户。现在村里只要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村里都能找到工作。”韦店集村支书杜爱华自信地说,“一天在扶贫车间或者种植基地打工,少说也能挣到八九十块钱。”

    发挥优势,利用资源,韦店集村围绕村内河道发展经济,积极打造“十里画廊”生态产业园,先后流转了3000亩土地,吸收村民以苗木、土地、河滩等资产入股,并参与分红;治理了10公里河道,栽培各类观赏苗木50万株(棵),目前已拉动周边村1500多人就业;同时,河道上的光伏发电站已并网发电,年发电量38万度以上,年收益12万元以上,全村建档立卡的89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可分红1200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土地 草莓 相结合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