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乡村环境治理的西部先锋


    本报记者李朝民鲁明

    甘肃省康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主体功能区,也是国列贫困县和甘肃58个特困片区县之一。

    尽管财政羸弱,但康县却创造了一个传奇: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固化为常规性工作机制,走出“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截止到2018年底,康县全县350个村中317个村从“脏乱差”变为“绿美净”的美丽乡村,占总村数的92.1%;4.34万农户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善,占农村居民总户数的90.7%,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村美院净”的景象。

    人居环境整治之后的蜕变,甚至让长期生活在村里的人感到吃惊。一位农村老人说,村里美得让自己不敢相信,老觉得就像生活在梦里一样。

    不少人在问:康县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变?近日,记者在康县乡村采访发现,当地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没有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等“低成本”方法,迅速改变农村人居环境,其经验和做法可以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是规划引领,还是先搞建设?

    一切还得从一次调研说起。2011年9月,李廷俊担任康县县委书记。上任伊始,他第一个调研的贫困村就是王坝镇大水沟村。全村176户701人,贫困户就多达137户547人。村庄坐落在长达四公里的两条沟道里,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只剩下老弱病残。

    大水沟村是康县乡村的一个缩影。康县80%以上群众分散居住在高半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2011年,康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2458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4%。

    但是,康县境内生态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气候温润,有320万亩森林面积和百余处原生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被誉为“陇上江南”。

    康县面临的问题,是当下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面临的共性问题。

    如何破题?康县一方面总结放大当地的一些成功样板,特别是前后两位县委书记分别带队,组织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法院、检察院,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先后三次前往浙江安吉等地学习创建中国美丽乡村的经验做法。

    李廷俊说,之所以选择安吉,是因为安吉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发源地,浙江是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引领者和示范区。

    考察学习后,康县干部认为,浙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先搞规划,后搞建设,科学绘制蓝图,一任接着一任干,积小胜为大胜,造就了千万美丽乡村,带来乡村面貌的大改善。

    如何学习浙江经验?康县县委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村落聚集更多人口,一些村落会逐步衰弱,这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规律。要注重编制总体规划,但村庄规划不能简单照搬城镇规划。要科学论证哪些村做大,哪些村保留,哪些村整治,哪些村撤并,把规划做在前面,防止资源错配,造成浪费。

    基于上述的科学研判,康县立足县域实际,确立了“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的发展思路,着眼从根本上改善群众最期盼的路、水、电、房、上学、就医等基础设施条件,连续8年以县委1号文件的形式,全面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重中之重。

    针对农村建设无规划问题,康县以公路沿线和旅游景区为重点,按照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3个等次,聘请规划专家与农村能工巧匠,分批次对全县21个乡镇350个村4个居委会进行整体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规划既彰显自然特色,又不搞千村一面,分年实施。

    康县规划局副局长李力说,县里对各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逐一进行审核,对符合要求的,发文批复,允许开工建设。目前,康县已经做到没有规划不设计,没有设计不审批,没有审批不建设。

    与之并行不悖,康县在规划伊始便注重发展农村产业与改善人居环境协调推进,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乡村生态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收入,实现“村有增收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增收计划”的目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人居环境 清理 处理 连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