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小康路上,一厕也不能少


    低保户用上“城里人厕所”

    67岁的郭塘村低保户陈水英,怎么也想不到,曾经因家里条件不好而没有一间厕所的她,今年村里给免费建好了厕所。

    瓷砖墙、坐便器、洗手台、浴霸……这间厕所的配置,在她看来,“过去只有城里人才能用得上”。“以前,白天到公厕方便,晚上就用粪桶。现在又干净又方便。”她说。

    离陈水英家不远,村里出名的“旱厕一条街”也已改头换面。

    早年浙西农村建房有个习惯,就是将厕所(多是旱厕)建在房外,基本就在村组路边上。这条街,由于旱厕数量多,曾经被戏称“一条街”。据村民刘爱琴回忆:“臭味很大,谁都不愿从这儿走。”

    而今,这里成为该村旅游一景。门板改成的小方桌、瓦片围成的花坛……农房改造的废料被二次利用,处处体现着环保理念。新昌乡党委副书记宋斌说:“经过‘五水共治’,农村排污管网改造基本完成,不少农户新盖的小楼也装上水厕。路边旱厕要是不拆掉,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限制乡村旅游的发展。”

    曾“包干”这条路的村干部叶至圣告诉记者:“刚开始拆旱厕时村里有不少人反对,村干部就入户讲道理,还发动他们的亲戚一同参与做工作,3个多月这条街就整治得差不多了。”

    “我们对全县旱厕进行拉网排查、集中整治。探索拆后空地利用新方式,在部分拆后土地上,建成凉亭、花坛等景观节点,供村民休闲娱乐,提升乡村环境质量。”常山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办专职副主任曾修明说。

    今年以来,常山县委、县政府积极拓展“所长制”内涵,在全县开展困难农户厕改、农村公厕提升、农村旱厕清零等“三百行动”。到目前为止,全县A级以上农村公厕达到128座,困难农户改厕率实现100%,农村旱厕拆除率达到100%。

    “厕改提高了村民的公共意识,像那位‘脱掉带泥巴的鞋,赤脚上公厕’的村民,就是一个例证。”在张荣看来,“群众的幸福感,很多来自于厕所这样的‘小事’之中,当干部的必须重视起来。”

    细节体现人文关怀

    寻着“胡柚娃”指示牌的引导,“舒心亭”——这座位于紫港街道狮子口村文化广场旁边的公厕就跃然眼前。

    在这座公厕里,播放着轻扬的音乐,洗手台有高有低,第三卫生间设有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置婴台、儿童便器……从细节上体现着人文关怀。

    该村77岁的残疾户吴老汉因病不能走路,县残联为他家免费改建厕所时特意安装无障碍设施。在村党支部书记吴国华看来:“农村公厕和困难农户厕改,都要向城区看齐,体现人性化才能让群众用得更舒心。”

    “我们坚持人性化服务理念,从百姓需求的细处着眼,努力放大‘厕所革命’的民生效应。”曾修明告诉记者,“特别是注重第三卫生间建设,增设无障碍设施、母婴设施、儿童便器等,并按1∶4比例设置座蹲位,使男女厕位比例达到2∶3。”

    公厕内部的洁净美令人舒心,公厕建筑的外在美则扮靓环境。在绿树掩映下,文峰西路公厕更添几分古色。85岁退休老人占文常常在公厕门口的长椅上听越剧。“感觉很好啊,就像靠在仿古别墅边上一样。”他说。

    围绕“何处心安慢城常山”的城市品牌形象,常山在公厕造型上结合各村实际,选择浙派、徽派以及现代风格等与村庄相适宜的建筑范式,在装饰上鼓励利用竹木、鹅卵石、绿色植物等本土资源进行修饰点缀,并以常山本土“胡柚娃”卡通形象制作公厕导向牌,达到“一村一厕一景”的效果。

    紫港街道办事处主任科员王玉新很有感触地说:“农村建公厕难在选址,谁也不愿意自家旁边挨着厕所。现在,每座公厕都是景观,比一般农房还漂亮,管理得当又没有异味,反对声音也就没了。”

    “每座公厕都配备一名管理员,专职进行保洁、维护。”县住建局环卫处主任陈金莲介绍,“我们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公厕管理,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公司承包,将环卫部门从大包大揽的‘保姆式’服务中解脱出来,工作重点放在厕所卫生监管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常山 人居环境 办公室 红花
下一篇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