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丹丹邓保群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八百里巢湖,位于长江水系的下游,湖水主要靠地面径流补给,沿湖河流35条。提高入湖水质,让源源活水归湖,是安徽省合肥市多年来倾注心血干的大事。
站在巢湖岸边,只见湖面上烟波浩渺,水鸟翔集,渔帆点点,远处跌宕山峦,林木青翠。湖光山色,浑然一体,这一幅自然和谐的绝美画卷,直接证明了环巢湖综合治理的成效显著。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地区一样,巢湖市的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生活污水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解决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的基础上,治污工作也需要向乡村延伸。
巢湖市自2016年获评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县(市)以来,将农村污水治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即垃圾、污水和厕所的三大革命)等有机结合,高效推进、部门协同、强化保障、落实责任,努力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域化治理、市场化运营目标。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巢湖市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卓有实效,如果说现在的巢湖俨然是一块水晶,那么周边的乡村就是将这块水晶串起来的挂链,秀雅大方。近日,记者深入此地乡村,近距离观察因生活污水治理带来的人居环境变化,求解“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型的全域化治理之道。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化制定治理目标
在我国广大农村,相比于城市,排污管道、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加之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各类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一部分汇聚河道或渗入地下,造成农村整体水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村民的生活和健康。
走进柘皋镇汪桥集村,宽阔整洁的柏油路上标线清晰,路旁清净的溪水穿村而过,屋前院后的青菜翠绿欲滴,片石砌筑的围墙古朴自然。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惯常现象,在这里看不到丝毫痕迹。
在汪桥集村党总支书记杨帅指引下,记者来到村口的污水处理站。
“村里前两年就做了雨污分流设计,明渠将雨水导入池塘,污水走地下管道,经过三格式处理池后,进入污水主管网,再汇入这个微动力污水处理站集中净化,水质达标后,用于农田灌溉。各家的生活污水就是这样‘消失’的。”杨帅给记者解疑。
“不让一滴污水进入巢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巢湖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生说起这句话时很坚决。然而,村庄形态各异,空间分布零散,污染点多面广,如此高规格、严要求,应该如何布局?
巢湖市委、市政府结合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围绕“巢湖要治理,截污须先行;污水要收集,改水须改厕;雨污要分流,处理须合理;运行要常态,日常须管理;监管要规范,奖补须定明”的“五要五须五字诀”,加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
随之,制定了《巢湖市市域农村生活污水专项规划》《巢湖市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全面治理工作方案》等文件,按城市、乡镇、中心村、自然村四级模式开展污水治理,明确2020年前市区和乡镇政府驻地全面建成污水处理厂,115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全面完成污水处理设施,所有自然村常住农户全面完成卫生改厕的目标,着力破解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的难题。
横向的布局敲定,纵向的贯彻落实则根据不同地域地形特点,采取5种污水处理模式。即乡镇政府驻地和环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小集镇及村庄实行管网集中处理模式,美丽乡村中心村实行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模式,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选择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模式,不能纳入污水管网的地方联户采取小型净化池处理模式,位置偏僻的单户采取户改厕模式。
“我们采取的这些模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简单照搬城市模式,无论是建设标准、技术路径和处理方式,都做到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否则,治污效果达不到,成本还特别高。”巢湖市住建局局长曹源跃说。
做实结合文章,一体化统筹治理举措
生态环境是一个复合系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避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23/8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