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珂昕
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充满活力的农业实用人才能力建设项目。
它推动了中国和欧盟优秀农业经验和良好做法的分享和传播,为42名以及更多的中欧青年职业农民搭建了交流网络,为进一步增强中欧农业交流合作撒下真诚互信的种子。
这个项目叫做“中国—欧盟青年农业实用人才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简称‘中欧项目’)”。参加这一项目的,是一群平均年龄30岁左右、热情友好、热爱农业的青年农民。
2017年4月,中国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与欧盟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发展委员霍根共同签署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在青年农业实用人才领域开展合作,开启了能力建设项目这一中欧农业合作的新领域。截至2018年12月,先后有两批次20名欧盟青年农民来华考察,两批次22名中国青年农民赴欧考察,项目圆满完成。
中欧项目为这群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农民带来了哪些改变和收获?发挥出怎样的积极作用?记者进行了采访。
互学互鉴:中欧项目促进认同、激发灵感
中国和欧盟都是重要农业国家和区域,同时各具特色。但尽管农业贸易频繁,之前却没有一个项目让两国的农业生产者如此走近彼此,深度交流。
“现在大家谈起跟中国的合作就是出口,但贸易只是个结果,比如说法国的葡萄酒,如果没有对管理技术的交流,就不会有好的出口。所以交流合作更重要。”在中欧项目总结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提出,谋划合作需考虑长远。青年是农业的未来,中欧青年职业农民之间应建立联系、互学互鉴,未来中欧农业合作就找到了高素质的合作伙伴。
20位欧洲青年职业农民几乎都是第一次到中国,中国之行让他们收获满满。“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中国农业的巨大潜力。在中国,学校或机构会组织学生到农场务农,让孩子们接触农业,我认为这非常有意义。中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令人印象深刻,农场直接通过电商平台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方式值得借鉴。”洛波·卡瓦略(LopoCarvalho)来自葡萄牙,从事农业种养,也是一位灌溉顾问。参观了中国农业后,他直言“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重大改变”,并主动邀请第二批赴欧青年到他的农场参观,与中国青年农民深入交流。
在欧盟,中国青年农民参访了比利时、英国、爱沙尼亚、葡萄牙和波兰等国,解读欧盟公共农业政策,参观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拜访青年农民协会。现代化农业技术、质量管控、农民对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让他们深受启发。
来自海南的覃贞旺是一位返乡创业的果树种植农场主,也是中国农科院的在读博士。结合实践和欧洲见闻,覃贞旺把博士研究方向确定为“智慧农业”。他希望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小型智能化农业机器,并将现代服务业引入农业,为农村年轻人创造创业机会,让农业这个古老的产业勃发生机。
湖北末尔有机农场经理李军说,欧盟国家合作社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很强,合作社在帮助农民申请项目、做好生产经营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另外,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研究方面,欧盟国家做得非常精细,能够不断提升产品活力。“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又直观地学习了别人的经验后,我们越来越有信心,用新的思维和技术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建立友谊:为中欧青年农民搭建日常交流平台
新春腊八时节,已经进入寒冬的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迎来了四位前来学习考察的荷兰客人。带队的苏珊娜·卢艾斯因克(SuzanneRuesink)是中欧项目首批赴华欧盟学员之一,而接待她的程子昂,则是首批赴欧学习的中国青年农民的一员。
“作为中欧项目学员第一次来中国时,我在北京、广东、广西参观了研究和示范中心、农业企业、创新农场和合作社,与中国青年农民开展了深度交流,他们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都令我振奋。”苏珊娜说,正因此,也诞生了她的第二次中国之行,“这次来我结识了更多有激情的青年农民,并就加工生产、劳动力输出、销售运营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还参观了不同特色的农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22/83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