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减肥增效新型肥料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王腾飞

    近日,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单位举办的“农业科技直通车”2018土壤健康与新型肥料成果技术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邀请多位业内权威专家交流肥料行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技术成果,并展示了多家新型肥料企业的代表产品,搭建融资对接平台,促进肥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基本建成

    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检中心主任李俊在主旨报告中介绍说,微生物是解决土壤问题的神奇钥匙,具有土壤的“造就师”“清洁师”“治疗师”,养分的“转换师”“制造师”等多种功能。微生物肥料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修复和改良土壤,改善农作物品质,将在减肥增效的新时代起到更为广泛的作用。

    当前,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蓬勃发展。目前,生产企业总数超过2000家,年产量达2000万吨,年产总值达400亿元。据李俊介绍,截至2018年11月,获取农业农村部登记证的微生物肥料产品达6528个,累计应用面积超3亿亩以上。“可以说,我国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正向健康、有序、持续方向发展。”他说。

    目前,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已建成了5个层面包含30个标准的标准体系,菌种、生产、包装、储存、检验、使用等全过程均有标准可依,为确保我国微生物肥料质量安全、规范微生物肥料生产、做好质量监督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2018年7月,作为微生物肥料的一个全新品类,土壤修复菌剂(生物修复菌剂)获批登记,历经数年,意义重大。当前,《土壤修复菌剂》行业标准也正在制定之中,2019年有望颁布实施。

    受益于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微生物肥料在农业中显现出的独特功效,以及登记管理的规范与引导,近几年,微生物肥料产业以每年10%以上的增速发展,得到了各方的关注。目前,微生物肥料已被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下一步将会为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实施贡献力量。“微生物肥料市场发展前景看好,预计到2025年,年总产量比现在翻一番,达到4000万吨以上。”李俊说。

    与此同时,李俊指出,当前技术产品创新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微生物肥料产业的发展。“未来5年内,优良生产菌株筛选及发酵工艺技术、微生物农田土壤净化修复技术、共生固氮微生物应用新技术、微生物种子包衣技术、有机资源综合利用微生物转化新技术、作物秸秆快速腐解还田微生物及其配套技术等将成为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优先研发的新技术。”

    增值肥料新产品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前,绿色高效化肥产品的创新依然存在不少短板,比如大产能、低成本的技术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产品施用技术要求高,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产品研制集中在氮肥品种上,磷钾肥等高效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严重滞后等。

    出路何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肥料及施肥技术创新团首席科学家赵秉强认为,产品创新只有通过“肥料营养功能、根系吸收功能、土壤环境功能”的系统改善,实现对“肥料—作物—土壤”的综合调控,才能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他说:“肥料产品的创新只有低成本、大产能的产业技术,才能推动我国大宗化肥产品实现全面绿色高效化,实现肥料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真正助推农业绿色发展。”

    赵秉强表示,增值肥料产品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调控营养功能改善肥效的技术策略,通过生物活性增效载体与肥料科学配伍,实现了对“肥料—作物—土壤”的综合调控。“利用增效载体技术,可以对我国尿素、磷铵、复混肥、水溶肥等大宗肥料进行改性增效,整体提升肥料产品的性能与功能,可以有力推动我国化肥产业的技术升级。”他说。

    赵秉强表示,增值肥料新产品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据他介绍,工信部“十三五”促进化肥行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发展腐植酸、海藻酸、氨基酸增值肥料新产品。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提出,到“十三五”末,增值尿素年产量达到1000万吨。预计“十四五”末,我国增值肥料年产量将达到5000万吨,应用面积达10亿亩,每年增产粮食200亿公斤。“增值肥料产业的发展已经在我国形成了新常态和新业态,将为化肥减施增效、绿色增产作出重要贡献。”赵秉强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施肥 载体 尿素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