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蔡茂楷
隆冬时节,寒风凛冽。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川村,连绵十几个山头的云杉、油松、樟子松迎风而立。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样的山头虽然无法与东南沿海的满山青翠相比,却给了当地村民全新的希望。
中川村是福建省福州市和定西市东西部扶贫协作生态林项目所在地,这个两地携手打造的扶贫工程,被当地人称为“福州林”。从2017年至今,福州投资了2600万元,已经规划建设6462亩。2019年,随着第三期3350亩规划建设的完成,万亩生态林呼之欲出。
“把生态工作和扶贫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是福州市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经验。”福州市农业局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局长黄礼滨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到两年间,“福州林”的扶贫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已经初步显现。科学谋划,绘一张绚丽的生态蓝图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之一,森林覆盖率仅为12.0%。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定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地处东南沿海,有着“有福之州”美誉的福州,生态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达57.8%,绿化程度高达88.6%。良好的生态,使福州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诸多经济指标位居福建前列。
如何让西北的定西也能和东南的福州一样享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利?自从2016年底,福州和定西确定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关系后,秉持“特事特办,马上就办”理念的福州,立足定西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一系列科学谋划。
2017年2月底,福州市领导带领13位林业和水土保持方面的专家,赴定西考察,为生态林项目选点。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反复认证,一个包含多种造林模式、多个试验小区,分一、二、三期建设的万亩生态林建设规划得以确定。
“在前期规划设计时,我们尤其注重树种的多样性,改善林分结构,层层截留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参与规划的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张国防说。同时,规划还注重了生物多样性建设和生态功能提升,采取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的模式,让林地凋落物变多,促进微生物繁殖及凋落物分解,让土壤逐渐起到自肥作用。
严格质量,建一片高标准生态林
不久前,定西“福州林”一期项目通过市级验收,苗木平均率、当年抽高等指标位居定西市第一,在甘肃名列前茅,其中,苗木平均保存率达99.5%。
这个高指标,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定西山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解决土壤贫瘠和严重缺水,是高保存率的关键所在。”张国防说。土壤缺肥,技术人员在树坑中加入经过处理的对环境没有污染的缓效有机肥作为基肥,缓效肥养分慢慢释放,能满足苗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生长需求。同时在树苗根部添加生根剂,加速根的生长,提高存活率。
定西一年蒸发量1600毫米,降水量400毫米,水是造林面临的又一难题。为解决缺水难题,技术员多管齐下,一是选择耐旱树种,二是造林时添加保水剂,三是建设水利设施,在一期、二期项目地,都配建了高位水池或临时水池,高温期间保护幼苗安然度过夏天。
“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为解决树种单调,水土保持效果大打折扣的问题,技术员们严格按照规划,乔、灌、草结合,常绿、落叶结合,阔叶、针叶结合,创建了多树种、多林种、多结构等8种造林模式、27个试验小区。
精细施肥,滴灌养护,机械挖穴……“没想到,树还可以这样种,这是定西造林质量最好、科技含量最高的生态林。”定西市林业局刘赋声说。福州的创新技术和理念,给定西的植树造林带去了全新的启发,为定西加快生态建设增添了信心。
注重效益,圆一个幸福的脱贫致富梦
定西市凤翔镇李家岔村村民李锋,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一直靠种地为生。家里的40亩山地,因肥力不足,只能种土豆、玉米,收成好不好,还得看天气。他和弟弟一年忙到头,只能维持一家5口的温饱,收入始终上不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8-12-24/80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