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牧鞭锄头”两手抓


    本报记者郜晋亮王澎

    风来柴达木,景出诺木洪。在广袤的戈壁滩中,青海省都兰县哈西娃村的连栋别墅无疑是一抹亮色。汉白玉雕花围栏分隔出一个个小院,上下两层使用面积达168平方米,厨房、卧室、客厅、卫生间内的家具电器一应俱全,水、电、暖全通入户……在蒙古包里住了一辈子的哈西娃村牧民们想都不敢想,如今家家都住进了大别墅。

    十年前,哈西娃村集体经济负债两万余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现如今,哈西娃村集体收入350万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十年巨变,哈西娃村已经踏稳乡村振兴的大道。巨变背后,是哈西娃村人持之以恒谋发展的决心和敢于创新重实践的定力。

    破除思想束缚,团结一心富民兴村

    今年6月,经哈西娃村全体村民一致同意,柴达木黄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顺利启动。牛棚建设已经完工,优质青贮饲草也已备齐,只待精选的275头柴达木母黄牛在明年春天“入住”。哈西娃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温国忠说:“现在只要是村里决定要做的事情,根本不会有阻力,而十年前却不一样。”

    地处柴达木盆地腹地的哈西娃村曾是一个传统蒙古族牧业村,一度是都兰县宗加镇12个牧业村中最穷的一个。长期以来,哈西娃村受自然条件制约,草原沙化、盐碱化严重,产草量少、草原载畜能力低,加之牧民没有固定房屋、居住分散,村级道路状况极差,牧民的出行、就医、子女上学等极为不便。

    2008年,哈西娃村人温国忠放下手头的生意,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回村创业,决心带领村里人过上好日子。村“两委”班子换届后,温国忠当选为哈西娃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靠什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了温国忠上任后的首要难题。“当选后的那一年,心里从来就没有踏实过。”温国忠坦言。  

    2009年年底,温国忠召集全村党员,在夏季草场乌龙沟的简易棚里,经过三天两夜的讨论,终于统一了大家的想法。2010年1月,哈西娃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从此,哈西娃村走上了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并开始探索向农牧结合转型。

    “每户按252个羊单位计1股入合作社,超载牛羊做减畜处理;每户草场不论大小均按1股入合作社。”成立之初,这样的入社原则令很多牧民不理解也不愿意接受。党员和“两委”班子成员不仅带头入社,还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全村41户全部加入合作社。

    为草原“减负”,让牧民致富

    畜牧业作为传统产业,是牧民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但生态环境脆弱、草原沙化严重、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一直严重阻碍着哈西娃村畜牧业的发展,推动草原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关乎全村牧民的福祉。

    “为什么每户只入股252个羊单位?”

    “恢复生态!”面对记者的疑问,温国忠一语中的,“‘252’这个数是根据哈西娃村草场的合理载畜量计算出来的。以前,大家脑子里想法就是,养的牛羊越多,赚的钱就越多,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草场能不能承载得起这么多的牛羊。”

    合作社自成立之日起,就秉持“以草定畜、核减牲畜、划区轮牧、恢复生态”的理念。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带头,动员全体村民一起减畜。全村牲畜从5万多头(只)一下减少到1.08万头(只)。

    “以前牲畜多,草原上的草不够吃,冬天买粮买草开销很大。过去家里养着六七百只羊,价格不行,死亡率也高,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哈西娃村牧民德吉德谈到加入合作社后的变化时说,“现在生态好了,夏天长的草够吃到第二年还有剩,羊肉的质量更好,价格更高了。”

    现在,德吉德是合作社的一名放牧员,和丈夫在草原上管理着一个羊群,由于合理减畜、管理得当,羊羔成活率近9成。从入冬一直到来年6月,德吉德和丈夫除了领取每月3500元的工资外,还能得到合作社奖励的新生羊羔。粗算下来,一年的收入至少也有8万元。

    经过几年的休养,哈西娃村草原生态逐步恢复,黄羊、野兔、野牦牛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草原重现勃勃生机。草原生态好了,牧民心里乐了。哈西娃村优质的牛羊肉开始走出柴达木,直供内地市场,换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枸杞 草原 牲畜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