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一水两用 一亩多收 农村新报讯 稻在水中长,虾在两边游。
既保障了“米袋子”又丰富了“菜篮子”,稻渔综合种养一直被认为是一条“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不牺牲环境和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
近年来,我省依托水稻、水产两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449.09万亩,其中2017年新增67万亩,年产优质稻谷224万吨,水产品67万吨,为全省农民创收近百亿元。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考察我省稻渔综合种养以后,认为是革命性的创造,开辟了农业生产经营新业态。
综合种养效益倍增
潜江因小龙虾红遍天下,一只小小的“稻田害虫”,蹦出了一个大产业,带动人们脱贫走上致富路。“我今年的纯收入是20多万元,还不算很多咧。”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马于林说。几年前,马于林流转了40亩水浸田,通过养虾种稻,买了车住上了新房。“今年小龙虾的行情好,收入比往年更高。”
2001年,潜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利用低湖撂荒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放养小龙虾种虾,使其自繁自养,亩产小龙虾达100公斤左右。潜江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介绍,“虾稻共作”生态种养能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通过资源循环利用,达到小龙虾、水稻共同生长,产品品质同步提升。“以前种粮没效益,现在虾稻共作一亩可净赚5000元。”华山公司将熊口镇赵脑村万亩土地整村流转,再返租给农民养虾,趁着今年的小龙虾红得发紫的好行情,亩收入过5000元甚至万元的大有人在。“虾子销路不愁,另外每亩还有1500元的稻谷收益,收入能比以前翻几番呢。”马于林说。
2014年,我省发布《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规划(2014-2017年)》,优化产业布局,在宜渔宜粮地区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冷浸田、低湖田、抛荒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稻田综合种养稳定粮食产量,又可获得养鱼收益,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实地测产验收表明,稻渔综合种养亩均效益是单一种植水稻亩均效益的3-10倍,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同时,通过“反租倒包、聘用上岗、困难户分红”等方式,实现精准扶贫,2016年,全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贫困户超过2万户。
田野上打造“立体车库”
有人会担心:土地都养殖鱼虾蟹,粮食安全如何保障?事实证明,渔与稻,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共生共荣。
洪湖市大沙湖农场是出了名的“水袋子”,因湖而优,因汛而忧,每逢梅雨季节,地势低洼的农田都会受到影响。
光种粮?只养鱼?好像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近年来,省委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省政府三次召开稻渔综合种养推进现场会,3.8亿元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小龙虾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沙湖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农场决定引导农业产业向稻虾、稻鳖、稻鱼、稻鳅、稻果、稻荷、稻禽种养等综合循环利用方向发展。
今年,小龙虾在6月初已基本上市,到年末,每亩收入达3000元以上,再加上水稻的收入,“今年肯定又是个丰收年。”大沙湖农场场长黄欣向说。
稻渔综合种养的兴盛,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抢着要地的人多了,土地流转加速了,市场主体壮大了,低湖、冷浸田都成了“俏馍馍”,流转价格每亩达到七八百元,有的地方出现“一田难求”局面,全省206万亩的撂荒田被开发利用。
截止目前,全省有稻渔综合种养大户11210个、专业合作社1556家,各类经营主体年投入超过50亿元。
广褒的荆楚大地上,处处建起了“立体车库”的综合种养模式。
生态种养的标杆
渔与稻的巧妙结合,让稻田增“绿”,产品更优质,品牌更响亮。
潜江巨金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广斌对此深有感触。
在需求旺季,公司每天向全国市场外运大米100多吨,旺盛的市场需求,是对“水乡虾稻”品质的肯定。在农业部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博览交易会上,“虾乡稻”被评为“金奖大米”,获得了全国消费者的认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11-14/78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