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一盘棋”管住“一把火”——荆门市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工作侧记 农村新报讯 记者肖敏通讯员范仕勇
秸秆综合利用,农机挑“大梁”。近年来,荆门市农机部门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管住秸秆焚烧“一把火”。
不显山,不露水,荆门悄然实现“看不到‘狼烟’,找不到灰烬”目标。去年,该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7%,走在全省前列。
补了再补,还田离田有保障
压捆机穿梭在稻田,“吐”出的一捆捆稻草,整齐地摆放在地里。秋收时节,东宝区子陵镇四坪村曾凡全格外忙碌,他今年买回的两台双捆秸秆捡拾压捆机派上了大用场。
曾凡全介绍,每台压捆机8.88万元,在享受国家购机补贴2.88万后,区里再补贴4万元,他实际只花去2万元。“一台压捆机每天可作业60至80亩,自家的1000多亩稻田轻松搞定,我还能为周边村民收稻草。”
为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荆门重点推广油菜联合收割机、加装粉碎装置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机具,让秸秆都有好去处。在新机具推广初期,荆门不仅在购机补贴上给予倾斜,做到应补尽补,还通过叠加补贴大力引导。今年,东宝区、钟祥市对打捆机每台叠加补贴为国家补贴的50%。
秸秆回收利用,重在还田离田环节。几年来,全市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100万元,市县配套叠加1530万元,补贴各类秸秆综合利用机具5697台套,其中打捆机达到了198台。
密织网络,秸秆收储赚大钱
走进沙洋科牧秸秆饲料公司库房,一台台“高精尖”的秸秆打捆整理机械映入眼帘。科牧公司总经理刘兵,在成为“秸秆大王”之前,已是沙洋有名的“养牛大王”。看到秸秆回收利用的商机,他购置大批高端农机装备,大规模收运并销售秸秆。
每到收获季节,刘兵组织专业收草队,从沙洋出发,走乡到户,作业范围扩展到河南、陕西,年处理秸秆达6万吨,实现纯收入300多万元。
早在2012年,荆门就开始探索建设秸秆收储体系,按照就近集中、方便运输原则,以自然村为单位设立秸秆临时收储点,采取上门收购、定点收购、委托经纪人等多种形式敞开收购秸秆。目前,全市已建大型收储中心达30个,布局各类收储点350余个。沙洋引导建设秸秆收储网点,建起9个标准收储站;京山建设4个万吨收贮中心、7个千吨收储场、100个村级收储点。
培育主体,打造绿色循环产业
吉新公司是掇刀区麻城镇一家主要生产塌塌米、草绳和草席的企业。为了保证货源质量,公司向周边农户高价回收秸秆。“公司对稻草的质量要求相对较高,价格也高一点。”该公司负责人说。
秸秆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随着农机的普及和综合利用技术的突破,秸秆加工利用成本大大降低,秸秆开始成为人们眼中的“香饽饽”。
近年来,荆门以秸秆为“媒”,加大招商力度,培育了70多家秸秆“五化”利用企业,年可消耗秸秆190多万吨,各地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秸秆产业园。如东宝区引进万华板业和凯利板业两家大型秸秆加工企业,建立了秸秆板材循环产业园,年需求秸秆56万吨;沙洋引进福建客商投资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循环产业园项目,用于秸秆基料化生产,年需求秸秆3万吨;京山引进闽中有机食品公司,开展菇类生产加工,年需求秸秆5万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10-12/78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