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甘肃推进废旧地膜回收利用


“以前,我们用过的地膜总是乱丢乱扔,一刮风村里的树上、电线上都挂着农膜,现在村里有了收购点,大家可以将旧地膜变现,所以不再把它当垃圾乱放,村里的环境也变好了。”在甘肃省榆中县新营镇红土坡村,艺煊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继洲对记者说。
  这里是全国有名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张继洲和村民们对全省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非常认可。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核心的地膜覆盖技术体系,因其显著的增温保墒、抗旱节水、增产增收作用,为甘肃这一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带来了新气象,所以全省地膜使用量连年增加。同时,甘肃对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认识早、动手快,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循环利用”的工作思路,全省废旧地膜回收和综合利用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目前已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3.69亿元,2016年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已达到78.6%,基本形成了“农膜增产增收、废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模式。
  做顶层设计,从源头防控“白色污染”
  旱作农业发展的新局面离不开地膜的贡献。与此同时,大量废旧地膜对农村人居环境造成污染,对农业生产环境也构成了潜在威胁。从源头上防控超薄地膜的使用是治理地膜残留污染的关键举措。
  早在2009年,甘肃就出台了有关意见,明确提出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超薄地膜;2013年,甘肃省政府再次出台规范性文件,下决心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淘汰难以回收的超薄地膜。同年,省人大出台了全国首部关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地方性法规——《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甘肃省农牧厅及时组织起草了全省地膜生产地方标准,从地膜厚度、耐候期、抗拉伸强度等影响地膜回收的相关参数上进一步细化,相关指标均严于现行国家标准,有效提高了《条例》贯彻实施的可操作性。2015年,甘肃省农牧厅联合省标准化研究院,将对近年来在回收利用方面形成的一些成熟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制定了甘肃省地方标准《废旧地膜回收技术规范》。这些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全省农膜使用及回收利用的政策体系。
  如今,这些政策、标准早已深入人心。在会宁县郭城驿镇扎子塬村,55岁的赵有旺告诉记者:“我家种的20亩地都用的0.01(毫米)厚的地膜,很好用;以前用的0.008(毫米)太薄,用完了不好扯,很容易烂在地里。”
  抓企业扶持,培育市场化回收利用机制
  据介绍,甘肃省废旧农膜加工利用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回收的废旧农膜进行粉碎、清洗后,通过热融、挤出生产再生塑料颗粒,用再生颗粒进行深加工,生产聚乙烯管材、塑料容器、滴灌带等;另一种是将回收的废旧农膜直接粉碎,混合一定比例的矿渣,加工生产下水井圈、井盖、城市绿化用树篦子等再生产品。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是有效衔接地膜使用、捡拾回收与资源化利用三个重要环节的核心纽带。而扶持企业、培育市场正是甘肃通过多年探索得出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有效措施。
  8月25日,会宁县德维塑业有限公司的厂区内一片繁忙景象,来厂区送废旧地膜的车子并没有因为下雨而减少。公司总经理陈德林告诉记者,废旧地膜加工的再生颗粒一直销路很好,在政府的支持下,他的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废旧地膜的收购量也越来越多。“我现在担心这废旧地膜原料不够用呢。”他说。
  甘肃于2011年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省级财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采用“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建设了一批基本覆盖全省主要用膜地区的加工企业和回收网点。2012-2015年,积极申报争取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农业清洁生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项目44个,重点扶持建设了一批工艺先进、规模经营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加工企业。据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副站长李崇霄介绍,2016年,全省扶持引导从事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的各类企业达285家,设立乡、村回收网点2100个,使农民、回收网点、回收商贩、加工企业都能从中有利可图,形成了企业加工利用、回收网点收集、商贩流动收购、农民捡拾交售的市场化回收利用机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残留 农业区 综合利用 农业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