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丁莲:济困助学十六载


丁莲:济困助学十六载

( 2015年12月28日  04 版)

    本报记者左旭东

    10月16日,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获得者、《红河日报》记者丁莲与其他获奖单位代表和个人一起受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

    53岁的丁莲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日报》的一名普通记者,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丁莲一直把笔触深入基层,记录百姓疾苦,反映群众呼声,写出了许多真情实感的新闻报道,通过报道使很多困难群众得到了社会的帮助。

    把感恩之心传递给社会

    47年前的一天晚上,一名6岁的小女孩在去看电影的路上,不小心掉进家门前水流湍急的河沟里,这时,附近的一名地质工程师闻讯赶来,将她和同行的阿姨一起救出。从此以后的几十年里,这个女孩带着感恩的心,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把感恩的心传递给越来越多的普通人。

    这个小女孩就是现在的丁莲。多年后,38岁的丁莲考入《红河日报》副刊部,成为一名民生记者。就在入职后的第二个月,她采写了一篇题为《浓浓舐犊情》的稿件,报道云南省个旧市老厂镇小大坡村侯大姐一家救助患病弃儿的故事。按说,稿件发表后,记者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可丁莲记挂着这个善良而贫困的家庭,经常给予帮助,直到今天。

    2002年,丁莲接到一条采访线索,红河州原革新矿职工子女杨西坪患有脑瘤,却因家庭困难,无钱医治。她根据采访,发表了《我是妈妈的希望我不能死》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杨西坪的病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筹集更多医疗费用,丁莲拿着报纸找到社区,发动社区群众为杨西坪捐款,最终筹集够了治疗费用,使杨西坪及时得到了救治。随后,她再次以《3471名矿工心系杨西坪》为题进行了报道,吸引社会上更多的人奉献爱心。

    三座“爱心桥”温暖群众心

    2012年10月15日,丁莲在给红河县架车乡932名贫困学生送爱心捐款时,得知当地大浪施村67个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每天清晨5点多就得起床,沿着陡峭的山路,从由8根竹子搭成的大浪施河“桥”上经过,到距村子3公里以外的乡政府所在地上学。每年雨季,这里多次发生过人和牲口被河水冲走的惨剧。

    第二天凌晨5点,丁莲就早早起床,在校长的带领下来到河边,看着孩子们走过摇摇晃晃的由8根竹子搭成的“桥”。见此情景,丁莲不由得流下了泪水,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孩子们建一座桥。

    回到单位后,丁莲立即发出倡议并带头捐款,在她的倡议下,全国多个省市的爱心人士积极响应。2014年2月,长32米、净宽1.2米、高4米的人行铁索“爱心桥”建成。从此,大浪施村的孩子们上学、出行告别了危险。

    与此同时,通过丁莲的倡议,在红河县架车乡的土瓷小河上,爱心人士捐款建起了水泥板的“哥弟桥”。2014年11月,她再次动员亲友捐款并发出倡义下,为个旧市鸡街镇邦干村在街子小河上,于2015年2月建成了长8米、宽4.5米、高3米,荷载30吨的钢筋水泥“爱心桥”。

    女记者情注扶贫十六载

    16年来,丁莲在上海、甘肃等20多个省市的爱心人士与红河贫困群众之间搭建桥梁,实现一对一助学上千人次,她本人也先后资助了20多名贫困学生。

    2009年,丁莲发起了对红河县垤玛中心校贫困生的资助活动。当年就有96名哈尼族小学生得到了资助,其中丁莲自己资助了5人,到2010年,这里受资助的学生已达112名。

    2011年9月25日,丁莲带着资助款去垤玛,一路上塌方落石不断,来到学校后,她马上把助学款发放到受助学生手里。当晚9点,丁莲突然头晕得厉害,眼前一黑,什么都不知道了。学生们都急哭了,大声喊:“丁妈妈,丁妈妈。”丁莲苏醒后,第二天一大早,又不顾劳累,前往河玛、腊哈小学,送去资助款。

    “我只是出了一点儿力,能帮多少就帮多少,毕竟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还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帮助有需要的人群。”12月3日下午,在红河州图书馆举行的“红河文明大讲堂”上,丁莲动情地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贫困学生 雨季
下一篇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