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愚公”凿山为乡邻
( 2015年12月16日 01 版)本报记者肖克刘久锋
听说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隧道的开凿工作是由一名“没文化”的农村妇女发起时,记者感到不小的意外。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落后的农民家庭和村寨,妇女能有如此号召力的毕竟不多。记者来到村里,不仅是要见识一下这条历时13年“锄”出的隧道,更要领略这位传奇凿山人——邓迎香的风采。
一山之隔两重天。离开罗甸册山公路后,眼前除了层峦叠嶂的大山,便是“广山坡”山腰翁井隧道黑黢黢的洞口。几分钟之后,走到隧道的另一头:苍翠的青山环绕着山间盆地肥沃的土地,排列整齐的崭新民房,让人很难想象隧道后面还有如此丰饶的地方。
走进村子,才知道邓迎香在村里有很多称呼:女愚公,大嗓门,还是出了名的胆子大,敢想敢做,比较泼辣。因为她的坚持,让封闭的小山村有了和外界沟通的桥梁。
麻怀村地处麻山腹地,下辖5个村民组600余人。以前祖祖辈辈由于被连绵起伏的群山阻隔,历代村民进出需要翻山越岭近两小时才能到乡镇集市,电话要花40多分钟爬到背后的山坡上才有信号,孩子们通常都是天不亮就出门,翻越山坡1个半小时到4公里以外的村级小学去上学,果子熟了烂在岩缝里,山民修房的物资全靠肩挑背驮……
一座山阻隔了麻怀村与外界的联系,村民们一次次慨叹却无计可施。跟很多贵州农村一样,麻怀村人挣钱的主要方式也是外出打工。由于交通不便,打工回来时行李多的村民得在罗甸县城暂住,然后请人通知家里到路边接。邓迎香就曾是外出打工的一员,对交通不便感受颇深。
“耽搁时间不说,天气不好的话还有生命危险。”邓迎香说。
因为交通问题,麻怀村鲜有人光顾,几乎就是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有一次,邓迎香和外村的亲戚开玩笑说想与他“搭亲家”,不料却被告知,“除非你搬出来!”邓迎香当时触动很大,大山已然阻隔了一切。
每一个麻怀村人都希望改变当地的交通状况,但望望巍峨陡峭的广山坡,谁都不敢想象“哪个人能搬走这座大山”。
1999年,国家实施农村电网建设覆盖到乡里,麻怀村终于要通电了。但崎岖险峻的山路让麻怀村的通电之路异常艰辛。也就是在这次农村电网安装的过程中,从交通部门退休的老同志帅永昌,发现广山坡山腰有个40多米的狭小溶洞,溶洞北端刚好连着麻怀村,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打通溶洞,挖一条通往麻怀村的隧洞?
帅永昌的设想变成了邓迎香和村民们的行动。翁井组村民,扛着锄头、拿着钢钎、提着簸箕,开始挖洞。溶洞狭窄,邓迎香和村民们只能跪着甚至趴着,一镐一镐地凿岩石。凿一阵子,村民们再紧挨着盘坐在地,从内向外用双手把凿下的岩石、泥块递到洞外。
这样的土法“啃”洞,让邓迎香常常累得直不起腰,走不动路,“回家连晚饭都没力气吃。”邓迎香说。
可每当身边一起挖洞的村民想休息,邓迎香又劝他们“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干就有进展。”看着运出去的泥石越来越多,邓迎香心里有希望也越来越大。
“大家紧挨着坐在地上,再用竹筐一个接一个地把石头泥巴传送到洞外。”为了加快施工进程,村民们决定实行三班制,不分白天黑夜地凿石打洞。“那些日子不得了,全村老小全上阵。”想起当时的情景,麻怀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德荣仍不免激动。
2001年农历正月28日,两支“施工队”终于在隧道里相遇。兴奋的村民们在邓迎香家“喝酒到深夜”,以庆祝这一“伟大时刻”。
隧道从最开始动工,从仅能一个人趴着通过到马车可以通行,从小轿车可以通行到现在小型货车通过总共经历了4次停工与修建。如今的长216米、宽3.5米至5米、高3.9米至6米的隧道,把2个多小时的山路变成了15分钟的坦途。
一条隧道让一个闭塞的小山村瞬间融入了大社会——孩子穿过隧道进城学习,村民走过隧道外出打工,城里人通过隧道走进了山村。记者采访时,不时有村民赶着牛、马等从隧道里通过。对他们而言,通过隧道不仅是节约了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更关键的是保证了生命安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2-16/77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