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书写“至贫能富”的赶超样本


书写“至贫能富”的赶超样本

——看福建省宁德市如何摆脱贫困

( 2015年12月08日  01 版)

    本报记者钟欣李飞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他如此讲到。

    “闽东,交通闭塞,信息短缺,是小农经济的一统天下。商品经济的发展较其他贫困地区,显得更为步履维艰。人们说起闽东,便是五个字:老、少、边、岛、贫。

    毫无疑问,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海阔天空里,目前很贫困的闽东确是一只‘弱鸟’。”

    ——1988年9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深入闽东九县进行调研后,在随感《弱鸟如何先飞》中,他如此写道。

    宁德,俗称闽东,地处福建东北翼,与台湾省隔东海相望。

    按理说,位于开放、富裕的东南沿海地区,宁德市本应跟封闭、贫困沾不上边。但事实上,由于历史环境特殊、自然条件复杂,这里一度是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有人称之为中国黄金海岸线上的“经济断裂带”。

    上世纪80年代末,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开始将扶贫开发作为闽东中心工作。多年来,宁德始终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工作主线,一任接着一任干。

    靠着“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和“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如今,几代闽东人的心血换来了一份宁德扶贫开发的“漂亮”答卷——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现有的低收入人口14.5万人,贫困面从37.8%降至4.26%,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302元。

    滴水是如何击穿贫困顽石的?“弱鸟”是怎样羽翼丰满起来的?鉴往知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宁德,寻找“摆脱贫困”的答案。

    弱鸟须先飞至贫能变富

    车行满眼绿色的太姥山麓,溯蜿蜒清澈的九鲤溪而上,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很快出现在通畅的公路边。白墙黛瓦,村舍整洁,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穷山村。

    “您还记得原来村里有多穷吗?”见有老人在村头健身广场上聊天,记者上前问道。

    “那时候,小孩子没有鞋穿,婆婆和媳妇只有一条裤子,轮着穿。”村里的老人还清楚记得20多年前过苦日子的光景。

    不只赤溪一村,硕大的穷帽子曾经罩在整个宁德市的头上。

    那时的老百姓是真穷,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地瓜饭,不少地方的村民不认识一百元的人民币。宁德是真落后,山高路险,交通不畅,投资商来了就走,只留下四句话:水停停,电停停,路不平,人不行。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叶,宁德仍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9个县中有6个县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中,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全地区农村有三分之一人口在温饱线上过活。

    1984年,一篇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报道,向全社会展示了赤溪村的贫困情况,引起党中央高度关注。波澜壮阔的中国反贫困事业掀开大幕,宁德人“拔穷根、挪穷窝”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80年代填饱了肚子,90年代摘了穷帽子,新世纪以来更是迈开了全面小康的大步子。过去30年,宁德沧海桑田,一步步摆脱贫困,靠的是什么?

    填饱肚子,宁德靠的是找准发展的路子。1988年7月,习近平走进闽东。仅1个月时间,他就走遍闽东9县,在细致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组织“经济发展大合唱”,大念“山海田经”,推广“种养加”,农业和工业两个轮子一起转。198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54元,比1985年增加224元,年均增幅达到13.8%,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贫困户的温饱问题。

    摘掉帽子,宁德的关键是抓住了政策机遇。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批准闽东为“开放促开发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园 白茶 群体 精心组织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