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薯为例,这个被许多人认为搞不出名堂的传统旱粮,在多元消费时代,经过时尚化包装、网络化营销,硬是被浙江人做得风生水起。“诸暨绿康生物科技”则致力于深加工,以红薯为原料,设计生产的几十种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在此基础上,公司采用订单模式,推动基地建设,面积达到1万多亩。薯农的效益也在每亩5000元左右。
在浙江,旱粮发展虽有悠久历史和现实需求,但以往基本上是对粮食生产的一种补充,老百姓大多利用房前屋后种些红薯、土豆,灾荒时可充饥,丰年时则调剂花样,因此生产十分分散,根本谈不上规模;而现在,这些旱粮通过加工和营销,登上“大雅之堂”,成了时尚美食。旱粮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程度随之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稳定粮食生产的“生力军”
两年时间,旱粮在浙江初步打开了局面,成为堪负重任的稳粮“生力军”。统计数据表明,今年浙江旱粮播种面积达696万多亩,较上年增长33万亩。依靠旱粮,浙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水稻面积的损失。去年浙江的粮食播种面积自2010年以来,首次恢复到1900万亩以上,且发展形势持续向好。
为了培育旱粮这支“生力军”,浙江省政府在旱粮基地建设、种植制度创新、新品种开发引进和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给力多多。
针对传统旱粮种植零星分散、耕作粗放、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2014年起,浙江省财政每年出资1500万元,专门扶持建成50个省级高产优质旱粮生产示范基地,市、县两级同步跟进。从去年建成的613个省、市、县三级旱粮示范基地看,对旱粮的引领和带动效果很是显著,今年有望建成751个示范基地。
单一的种植模式,是历史上旱粮效益不高的症结所在。针对这一症结,浙江总结推广了一批粮经结合、水旱轮作、旱粮套种的新模式,指导旱粮生产。
以前旱粮属于配角,并无地位,少有人研究;如今人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旱粮品种,实际上是不可多得的宝贝。科研人员由此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旱粮地方品种的科研和推广之中。而企业由于看到了旱粮的前景,纷纷积极主动和科研院所对接,对旱粮的品种、产量、品质以及商品性进行攻关研究。一时间,旱粮发展在浙江呈现出勃勃生机。
遂昌是个典型的浙南山区县,山地占了近九成,结合当地实际,在省级补助基础上,县里再对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种植旱粮的,连续5年积累补助每亩1500元。这一政策驱动效果十分明显,近年来遂昌每年新增耕地4000亩以上,今年旱粮占到了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如今,依托农村电子商务优势,遂昌相继开发出适合网销的烤紫薯、农家薯条等,去年入冬以来,网销额已超8000多万元。从基地到加工到营销,旱粮产业链已经清晰可期。
黄旭明告诉记者,下一步,根据市场多元化需求,浙江将加强选育和推广鲜食型、专用型、特色化、加工化等不同用途的旱粮新品种,同时做好发展旱粮和休闲观光农业、旱粮营销和电子商务两大结合,争取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1-23/7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