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浙江旱粮成“新宠”


浙江旱粮成“新宠”

( 2015年11月23日  04 版)

    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在浙江,旱粮的地位正在得到大幅度提升。

    红薯、土豆,这些当年“上不了台面”的农产品,通过品种改良和产业化经营,摇身变成了消费“新宠”。

    变化的背后,一方面是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层面的推动与引领。这种变化不禁让人眼睛一亮。

    旱粮挖潜:消费者有需求,农民有收入

    浙江人多地少,是全国第二大缺粮省,粮食自给率仅三成多,因此,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都可谓全省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但多年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浙江每年有10多万亩优质良田在消失;另一方面,由于种水稻不赚钱,水稻面积每年下降达10万亩。尽管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主攻单产等办法,稳住了粮食产量、播种面积,但从长远来看,浙江的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牢固。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浙江的粮食安全必须走多元化的路子,增长点和突破口在哪里?在旱粮!”2013年,浙江省副省长黄旭明一上任,就聚焦旱粮,认为旱粮在浙江的发展空间很大。

    黄旭明掰着手指分析:浙江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属中度缺水,可供农业灌溉的更是十分有限,因此再扩大水稻生产并不现实;与此同时,城乡居民越来越喜欢旱粮,需求量日益旺盛,发展旱粮有市场;再者,浙江山多田少,水田捉襟见肘,但冬闲田、旱地、山坡地、幼龄园地等却资源丰富,这些地均可种植旱粮;第四,从单产看,浙江的旱粮亩产仅500多斤,改善基础设施、辅以农业科技后,单产提升潜力十分巨大。

    “浙江旱粮占了粮食播种面积的1/3,数字不小,但功能、地位和潜力一直被低估,若加以政策扶持,提高生产和产业化水平,综合效益将更高,边际效应和潜力也最大。”黄旭明说。

    事实上,从经济效益讲,旱粮的收入绝不比水稻低。比如,临安的“天目小香薯”,双季栽培亩均效益5000元;土豆亩产一般为4000斤,按每斤1.5元计算,每亩效益可达6000元;而一些市场紧俏的甜糯玉米、鲜食毛豆等,效益更高。

    消费者有需求,农民有收入,政府则找到了打开粮食安全的又一把钥匙,这种惠及各方的大好事,真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

    2013年9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并召开现场会,部署推广。发展旱粮由此成为浙江农业系统最为关注的话题。

    旱粮变身“时尚美食”

    由省政府单独为旱粮出台文件,这在浙江是破天荒第一次,在全国也可能是独一家。具体政策包括:对100亩以上的旱粮生产基地,省财政每亩直接补贴125元;对在果园、桑园和幼疏林地间作套种旱粮作物100亩以上的,每亩直接补贴20元;创建省级示范基地的,省里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发展旱粮会不会对水稻生产构成威胁?浙江指出:水稻是稳粮主体,旱粮不与水稻争地。在水田上种植旱粮不予补贴,小麦的订单奖励在非早稻主产区试行,引导各地在冬闲田、旱地、新垦造耕地和低丘缓坡山地等,科学布局发展旱粮,要求适宜种植,且富有特色与优势。

    不过,《意见》落地,仍有诸多困难。首先,生产基础设施普遍较差,不少旱地至今仍不通水电,甚至不通路;其次,除了大小麦,旱粮的育种研究、技术推广明显不足,生产方式和科技水平十分落后。这两大“拦路虎”,显然一家一户难以应对,而必须由政府出面解决。 

    针对前者,浙江专门设计了诸如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建设等项目,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对后者,则加大力度选育和推广旱粮新品种,同时辅以先进的适用技术和高效栽培模式。

    政策可以刺激旱粮种植积极性,但旱粮毕竟不同于水稻,没有政府托底收购政策,倘若销售渠道不畅或产能过剩,就会出现“卖难”,最终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设计旱粮发展规划时,浙江既充分考虑产后销售、加工、流通等环节,又注重有效对接与均衡发展。浙江人相信,不管是旱粮还是水稻,只要有市场、有品牌、有销售,其他的都可迎刃而解。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粮食 营销 红薯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