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手中有粮、心头不慌。而对河南等地的农户来说,手中有粮不仅心头慌——愁卖不掉,而且心头烦——卖粮还要“走后门”。这是什么玩法?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不仅鼓了农民的腰包,也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但是,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库存大幅增加,粮食卖不出去;粮食价格下降,伤害农户种粮积极性;特别是卖粮“走后门”,让不少农户唯有一声叹息……叶圣陶笔下《多收了三五斗》的悲剧,没想到还要在今天上演,而且上演得极其丑陋。
面对卖粮“走后门”的现实,农民岂能不慌不烦?粮食卖掉后,家里才有收入来源,才能支付各种开支,才能开展再生产;粮食卖不掉,一切都是空谈,甚至还有衣食之忧。卖粮“走后门”,这是很多农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情,他们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看到等了10天还没卖掉粮食的同胞和自己,再看看有的人一来就把粮食卖了,而且卖了好价钱,你说他们心里烦不烦?当今社会要的就是公平公正,卖粮居然也要“走后门”,这公平公正从何谈起?
11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严查压级压价,防止“卖粮难”。这对卖粮的农民来说是福音,但不知有关部门听清楚、听进去没有,会不会把总理的话当成耳边风。总理开出的防止“卖粮难”的“处方”——抓好秋粮收购,加大仓储设施建设投入;稳妥消化现有库存,将符合条件的临储玉米划转为国家一次性储备等,可谓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但关键是能不能把“药”用到“治病”上。
卖粮“走后门”,侵害农民利益,当务之急是严查严惩这种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民的粮食卖得出去能卖好价钱;长远之策是调整粮食政策性收储体系,努力实现“价补分离”,让粮价回归市场。让农民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头不慌,农户、收粮企业尤其是政府及其涉农部门还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1-16/74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