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四个最严”怎样落地生根


    严格监管的同时,青岛在处罚和问责上同样毫不手软,在商场超市中销售的农产品,抽检发现一次农残超标的,3年内不得进入商场销售,发现两次则永远禁入。

    “如果因为工作失职,造成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我们监管部门是要‘摘帽子’的,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张启光说。

    怎样管住千家万户的小生产?

    相比于对企业的监管,对小散农户的监管难度更大。这也是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做客当地一档电视节目时,青岛市农委质监处处长宋杰曾遭到台下观众当场质询:“你光说了怎么监管企业,那么对农户生产有没有监管?”

    “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将普遍存在。青岛目前有112万种植户,这确实是我们监管的软肋,但是也不能不管。”宋杰坦承。

    要管,就得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在青岛市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其他的编制都在压缩,唯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编制在增加。如今,93个涉农镇街全部挂牌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每个中心不少于4名专职人员;5678个村(社区)全部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协管员,并兼任农药协管员。市财政拿出960万元,在蔬菜、果茶主产区的76个涉农镇街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了农产品检测室,打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青岛凤鸣蔬菜加工厂在莱西市店埠镇收购农产品进行加工,已经有好多年了。但是以前镇里没有检测室,公司为了保证安全,都得把样品送到市里去检测。“现在方便放心多了,直接在这里检测,没问题了就装车。”在莱西市店埠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凤鸣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因为镇里有了检测室,经常到农户家里的田间地头抽样检测,农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许多农民甚至开始自发送检。

    “拿着合格的检测报告,本来卖一块钱,现在卖一块二。”青岛市显伟蔬菜合作社理事长张为法说得很实在。

    当然,监管毕竟属于治标,“管出来”和“产出来”必须两手抓,才能实现标本兼治。从长远来看,解决小散农户的安全生产问题,还是要靠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标准化生产。

    莱西市“山后韭菜”这几年的发展过程是个鲜活的例子。2010年,部分农残超标韭菜流入了青岛市场,引发“毒韭菜”风波,让许多人一时间“谈韭色变”,造成大量韭菜滞销,也暴露出了小散农户生产中的监管问题。

    当时,还不满30岁的张庆涛正在莱西市流转土地,种植有机韭菜。“毒韭菜”事件爆发后,他的“山后人家”有机韭菜凭借令人信服的检测指标,反而一下子打响了名头,在当年卖到了78元一斤,从而也让当地农民认识到了绿色种植的价值。

    窦宗君告诉记者,山后韭菜的故事,在青岛并不是孤例。通过大户和合作社的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抱成了团。为了有效应对一家一户小生产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挑战,青岛坚持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一项根本措施,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117万亩。

    出了问题,要找得到根儿

    消费者之所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所顾虑,很多时候是由于他们对生产信息不知情,不知道买来的瓜果蔬菜,究竟在生长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化肥农药。要破解这个问题,需要生产信息的“透明化”。

    即墨市刘家庄镇大吕戈庄的瓜农们,对这个道理有着切身体会。今年春天,10多名青岛市民因食用南方一个省份生产的农残超标的西瓜导致中毒。尽管“问题西瓜”只是一小部分,而且后来被确定并非本地生产,但是由于消费者无从分辨,直接导致了青岛当地生产的西瓜受牵连滞销。而在这场风波中,大吕戈庄的西瓜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原因何在?

    即墨市农业局局长李科民表示,这多亏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原来,为了保证自己生产的西瓜是无公害绿色产品,当地瓜农在西瓜结果时,就在每个西瓜上编上了大棚号和日期。如果出售的西瓜有了问题,根据编号就能找到种植户,相当于西瓜有了“身份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检测 西瓜 韭菜 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