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不寻常的贫困不寻常的攻坚


    为此,同德县委县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分布局”: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城镇定居,三分之一的牧户搬迁到农业点,三分之一的牧户在草场放牧。

    2014年,尕巴松多镇瓜什则村牧民才旦加搬迁到了北八滩社区。现在他已经不能算牧民了,家里仅有的草场或者禁牧,或者流转给了别人,现在家里的收入主要靠着自己开办的一个小型饲草料加工厂。

    “这里的条件比草原上好,新房子国家给了补贴,吃水用电看病上学都不用愁,交通也方便。”才旦加很满意。

    同德县委书记才让太说:“‘三分布局’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实现人口的转移,降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对一产发展的压力,将更多的人口转向二三产业,提升发展动力与活力。”

    如果说“三分布局”是面上的统筹规划,那么除此之外,同德更有精准到点的扶持政策。

    在尕巴松多镇贡麻村村部,记者看到,村里的贫困人口登记本中,详细记录着全村贫困人口的信息,其中不仅包括姓名、家庭人口、人均收入等基本内容,还记录了每户人家的贫困原因:缺发展资金、缺技能、因病因残等。像这样的记录本,同德县村村都有。每个乡、每个村、每家每户的致贫原因,都有据可查,可以“对症下药”。

    为了更好地精准施策,同德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专门制定了“领导联村、单位包村、干部驻村”的扶贫攻坚村联包责任制计划,抽调各级干部全程参与,细化了联包单位和各级干部的职责和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要求不脱贫不摘钩。

    “党员干部不仅要把好政策讲给牧民群众听,还要说到牧民群众心里去,说通了还要带头干。”秀麻乡达哇村党支部书记文昌说。3年来,同德县对15个后进村党组织进行了整顿转化,将137名致富能人培养成了村“两委”班子带头人,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和党员干部能力全面提升,形成了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啃“硬骨头”,还要烧旺“产业之火”

    “三分布局”,通过人口转移破解了资源约束,但不能把人转移了就撒手不管了,在这之后,后续产业发展必须跟上步子,农牧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保证脱贫的可持续。

    打造什么样的产业?这同样需要一个精准选择。在即将竣工的同德县省级扶贫产业园里,记者看到,这里在建的项目包括藏服加工、哈达加工、铜艺加工、天然矿泉水加工、有机畜产品冷链、青稞加工、藏文化影视拍摄制作基地等,或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文化特色,或瞄准市场空白,已经显露出良好的前景。

    “我们不是没有特色产业,只不过以前是‘小而全’,太分散。”同德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马玉林告诉记者,“现在我们要通过整合每家每户的小作坊,组成联合体,以公司的形式入驻县里的省级扶贫产业园。”

    巴沟乡松多村的藏族服饰加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原来有38户的83名农牧民在从事这一行业,每年人均收入五六万元,在周边的贫困村中,这些农牧户算是早早实现了小康。但是,来料加工的小作坊式生产经营,既没有规模效应,更缺乏带动能力。

    如今,在同德县省级扶贫产业园,总投资441万元的“赛康”牌藏族服饰加工厂已经建成,等设备调试完毕就能开工生产,其中松多村等周边村子自筹80万元,其余均来源于扶贫专项资金和金融扶贫贴息贷款。

    松多村党支部书记杨桑杰说:“这个厂子建起来,能带动村里202人就业,人均增收827元,再加上村里发展的其他产业,家家户户想不富起来都难。”

    贫困农牧民要向产业工人转变,技能培训必不可少。地干村今年上半年举行了中式烹调师的考试,不少村民拿到了五级证书。“以前哪会做菜啊,切个肉,往水里一煮。现在每家每户炒几个菜都不成问题。”地干村村支书公保杰笑着说。

    类似这样的变化,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正是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中,摆脱贫困的内在力量慢慢累积释放,最终让同德展现出今天全新的面貌。

    去年,同德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69元,低收入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3.69万人下降到8073人。今年,同德还将摘掉贫困县“帽子”,这在青海尚属首例。对于摘帽后可能带来的优惠政策减少问题,同德人并不担心。毕竟,他们在这3年的扶贫攻坚中,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动力和信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浇地 蔬菜基地 耕地 下大力气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