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礼赞时代的华章
——大型现代音乐舞蹈诗剧《农民工之歌》侧记
( 2015年10月16日 02 版)本报记者蒋培玲
“震撼!”“感动!”
10月15日晚,这是从北京人民大会堂看完演出观众口中听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演出已经结束,但观众仍久久不愿离去,或与演员合影、或在背板前留念、或与他人分享感悟……回味着刚刚带给他们“震撼”与“感动”的大型现代音乐舞蹈诗剧《农民工之歌》。
“我的手都拍疼了”
“爸,妈,你们回去吧!”台上,情景诗剧《家乡的拐杖》中农民工忍痛挥别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儿女,为了摆脱家庭的贫困,为了实现富饶的梦想,迈开脚步,走向远方。
台下,看到这一幕的曾先生已满含泪水。老家江西农村、来京已经十余年并扎下根的他说:“当初自己就是这样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向父母告别的,父亲拄着拐杖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
《夫妻洗墙工》里为儿女生活勇敢去当高空“蜘蛛人”的农民工夫妻,《打工诗人》中辛苦之余仍不忘文学创作的青年诗人,《月下心语》里留守在后方独立撑起一片天的年轻母亲……每一个篇章,每一个人物,甚至每一句话,无不让观众感动。这是一场富真情、接地气、朴实真诚的演出,全面反映了农民工在奉献与担当过程中的幸福与欢乐,泪痕与伤痛,希望与寄托。
“这些农民工的奉献让我十分感动,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现在的城市建设。”今年85岁的纽奶奶说,她是老北京,以前北京城很多地方是臭水沟、房子又矮又破,但看看现在,环境整洁了、高楼起来了,变化是翻天覆地,“我打心底儿感激他们,今晚也一直在为他们鼓掌,手都疼了。”
“一支昂扬的时代之歌”
“在排练场,一些农民工闻声前来看我们的演出,结束后一边握着我的手一边哭着说,‘好多歌词唱到了我的心里’。”该剧编剧、国家一级编剧赵德平回忆说。
整部诗剧对农民工的生活和生存状况进行了“白描式”的体现,农民工们有苦、有泪、有委屈,但在直抒胸臆的同时,他们却并不消极、不沮丧,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大舞台上大显身手。
看!《青春的远航》中,这些新一代农民工都在诉说着自己的追求,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当下,而是已经跨越海洋,走向世界。《十八罗汉归故乡》里,那些走出家乡、为城市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再一次承担起全面建设中国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作用。
正如《农民工之歌》作者刘迅甫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国农民工群体,在他们的身上,承载着历史,也寄托着未来。在《中国梦》《在希望的田野上》悠扬的旋律中,《农民工之歌》整台晚会圆满谢幕了。但中国农民工唱出的这支昂扬、向善、向上,蕴含着拼搏、奋斗和奉献精神的时代之歌将持续上演,永不落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0-16/7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