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告别“手记”用上“手机”


    如今,鹤壁农科院的高科技育种新模式,通过移动育种数据采集设备,直接对田间玉米进行条码扫描识别,从而完成对玉米信息数据的采集。“采集后的信息全部由电脑打印,种子袋也有以前的手写全部实现了标签化,减少了误差。”王帮太说。

    系统还具有玉米育种材料世代追踪的功能。王帮太介绍,每个玉米组合都是通过母本、父本杂交后形成的,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将其来源查出来,便于科研过程中培育管理。

    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鹤壁农科院实现了育种全程信息化。这个过程中鹤壁农科院将实现数据库服务器、科研主管材料管理、技术人员田间数据、育种家上报数据等互联互通。王帮太介绍,科研主管实现育种数据查询、审核,然后通过人员权限设定,制定采集任务,并形成一套育种目标、方案;而育种基地的育种技术人员则不断接受采集任务、上报基地采集数据,试验基地的育种家同时不断地对数据进行查询,接受任务、上报数据,这个过程中加快玉米新品种的培育。

    “系统最大的功能是规范管理,辅助育种科研,减少误差、降低失误率,加速育种进程。”

    到今年年底鹤壁市农科院将实现种质资源库管理,提供育种材料库存动态管理,育种图文资料存档及种质系谱溯源信息;并支持自交系材料选育管理及杂交材料管理,玉米品种、自交系材料分析。“建好后我们将多年以来收集的3000多份丰富的玉米育种材料全部导入到种质库,然后逐步把信息输入到里面,形成完整的种质资源库管理系统。”常建智说。

    通过系统鹤壁农科院已经实现了田间信息溯源,可以直接选择看到品种的亲本及其图片,与亲本进行更加直观的对比。“科研不能仅凭记忆,特别是做品种鉴定时,要去查出产品的特性,以前要翻箱倒柜翻阅记录本看前几年的材料,现在我们只需要输入内容,系统可以直接搜索查看。”王帮太说。

    在田间种植管理和优良品种的展示中,系统已经发挥了作用,功能同时还在逐步完善。王帮太说,全程试验地的监控系统中,除了能够控制鹤壁基地以外,同样能够监控到海南基地。“海南140多亩的试验田在鹤壁全天24小时都能够监控到。”

    鹤壁市农科院还通过系统收集田间多点多材料文本数据,利用田间数据采集器拍照,系统对照片集中收集管理,经过分析处理产生玉米最新生长数据,二维码、条形码系统数据随之更新。“以前需要20名工作人员忙上一周的测量、记录、统计工作,现在3名工作人员3天就能完成。”常建智说,这也实现了年与年之间的长势对比,需要数据时可以随时调出来。

    在鹤壁农科院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对玉米籽粒提取其DNA,王帮太向记者介绍,所检测的DNA通过数据材料分析来对玉米新材料进行辅助选择。对种质资源库存放的稳定育种材料进行种质资源类群划分,为常规育种提供可靠的数据。一个完善的数据库需要长期的数据积累工作,包括材料的丰富性、性状的准确性、多样性等,而这所有的工作都离不开互联网智能系统的支持。

    对于玉米品种培育、选育是一个漫长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系统最大的功能是规范管理,辅助育种科研,减少误差、降低失误率,加速育种进程。”鹤壁市农科院院长田正煊坦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数据 品种 种质
上一篇 : 各地补贴政策
下一篇 :图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