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路向尽头拓有从无处生——吉林省国有林场率先转型记


路向尽头拓有从无处生

——吉林省国有林场率先转型记

( 2015年09月11日  02 版)

    本报记者毛晓雅

    在吉林省大山深处,5万多名国有林场护林人,守护着大山。然而,长期以来的林场经济危困使得改革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国有林场改革后,他们中的两到三万富余人员将面临出路难题。

    保生态,更要保民生。吉林省国有林场职工占全国国有林场职工总数的十分之一,改革后,富余职工该何去何从?记者近日在蛟河、敦化两地的国有林场看到,部分林场在全国改革的号子吹响前,已经开始了探索。

    林场余荫,“二次创业”寻出路

    8月下旬,牡丹江畔,秋木耳已经成熟。来到位于敦化市贤儒镇的新兴林场,3.5万平方米的生态木耳种植基地就建在群山脚下,林场职工正忙着采摘木耳。

    “水质是决定木耳品质的关键,这里靠近牡丹江源头,水质好,生态好,木耳长得也好。”46岁的林场职工程淑惠说,“今年春木耳卖到31.5元一斤,秋木耳昨天刚刚卖了一批,45块钱一斤。这几年每年净收入都能达到10万元。”

    程淑惠夫妇都是新兴林场的职工,每人每月几百元的工资,供孩子上学和维持家庭开支总是捉襟见肘。2004年,夫妻俩决定种木耳,开始的时候,由于技术不成熟,没有温室大棚发酵,木耳产量和质量都很低。2009年,林场聘请来专家讲技术,还免费为职工建起发酵室,木耳产量质量一下子上去了。“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基地里有10户,林场注册了自己的木耳品牌,引来了外地客商,木耳刚下地就被收走了,不愁卖。”

    新兴林场场长邓志强说:“停止商品材生产势在必行,但林区职工毕竟还要生活,面对这种情况,从2009年起,我们号召职工二次创业,场里给聘请技术人员、帮助解决资金、找销路,一路走来,黑木耳已经成为林场一项支柱产业。目前,全场80多户职工有60多户种植黑木耳,种植总量280万袋,年产值700万元。”

    这只是林场职工二次创业的一种探索。位于敦化市江源镇境内的王牛沟林场设立了职工二次创业资金29万元,渠礼信便是收益者之一。“利用场里提供的创业资金建房、买饲料,一年能出栏3000只兔子,卖皮毛和兔肉能收入10万元左右。资金回笼后就还给场里,给更多职工创业使用。”渠礼信夫妻俩10多年前就不拿场里工资了,先是搞运输,现在搞养殖,还在城里买了楼房,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富裕的生活。

    职工参股,盘活资源求发展

    上世纪90年代蛟河林业陷入困境,60%职工下岗,负债累累。为摆脱困境,从2000年开始,蛟河市林业局尝试以不规则股份制形式进行森林旅游开发,到去年,股份公司资产总额达到152亿元。蛟河市林业局局长张效仲告诉记者。

    “当时,全市19个国有场圃的3519名林场职工以自然人身份自愿加盟,联合发起成立了吉林省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股份有限公司,先后组建了13家下属企业,经营矿业开发、机械加工、商贸等多个领域。”张效仲说。

    蛟河国有林场成了股份制改革的受益者。爱林林场职工刘文和说:“以前在林场每月只开400元生活费,2009年到股份公司下属石材企业工作,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家里的生活状况好多了。”

    进行股份制改革探索,蛟河林业是第一家。张效仲自豪地说,通过股份制企业带动,不仅国有林场在岗人员年均工资达到30164元,还把推向社会的2000多名职工全部招回安置,并吸纳了5000多名社会人员就业。对到股份公司工作的林场职工,每月还多补600元,有效解决了富余职工安置问题。

    轻装上阵,期待政策添活力

    2012年,蛟河市林业局开始尝试事企分开改革。具体做法是:剥离国有林场生产经营活动,组建法人经营实体——森林经营公司,从事造林、抚育和采伐等生产活动;国有林场保留防火、护林、资源林政管理及其他行政事业职能,对需要的生产经营工作采取购买劳务的方式,由森林经营公司负责。张效仲坦言,目前林场事业经费还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主要靠生态效益补偿金、油补以及股份公司国有股收益解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林场 木耳 森林 林业
上一篇 : tpxw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