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住”


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住”

——山东省胶州市构建美丽乡村建管结合长效机制探访

( 2015年08月31日  01 版)

    刘振华本报记者于洪光吕兵兵

    美丽乡村建设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农民真正享受到了环境改善的效应。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较早的县市,如何维护好建设成果,避免“重建轻管”、“脏乱差”反弹等现象,实现美丽乡村可长久持续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农村“脏乱差”反弹问题,山东省胶州市委书记张德平表示:“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住’,避免‘脏乱差’反弹。近几年,胶州市抓住城乡统筹、动态管理、乡风反哺‘三个重点’,探索建立了美丽乡村‘由建转管、建管结合,着眼长远、全面提升’长效机制,实现了由‘以建为主’向‘建管结合’的转变,实现了美丽乡村的常抓常新。”

    “城乡一体”全面提升乡村美丽

    8月中旬,记者在胶州市胶东街道高家庄看到,街巷干干净净,道路两旁樱花、百日红等随风摇曳。支部书记丁赵波介绍,前些年也搞环境卫生整治,但维持不了多久,又回到了老样子。“近几年,街道对美丽乡村抓得很紧,俺村建起了专业管护队伍,被评为了青岛市文明村庄。”

    胶州新农村建设起步很早,但也经历过阵痛。2007年胶州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新农村“五化”建设,被作为经验推广。但是,此后几年一些村庄由于管理机制缺失,致使管理没跟上,“脏乱差”现象出现了反弹。

    胶州市决策者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抓美丽乡村,需要突击整治,但不是治本之策,乡村美不能总靠临时“补妆”;重建轻管,农村“脏乱差”必会反弹,阶段性成果也会丧失。

    “现在,村里的污水通过管道可以流到街道的污水处理厂,过去的垃圾湾变成了清水塘!”胶莱镇小高于家村78岁的李允臻感叹道。

    胶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闫晓峰介绍:“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城乡统筹,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是胶州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重点。”2013年初胶州开始实施城乡水环境治理,把农村污水处理作为重点,推进建设“1+10+N+X”城乡污水处理体系,即建设1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10座区域集中处理设施、N座小型集中处理设施、X套分散处理设施与散户原位处理系统。

    胶州将823个村庄划分为卫生洁净村、文明家园达标村、示范村、特色村“四类”,卫生洁净村是最低标准,示范村、特色村是争创目标,实行梯次创建。围绕村庄环境卫生等短板,着力加强村容村貌建设,将卫生洁净作为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实现了100%建设覆盖。

    在卫生洁净基础上,实施新农村建设“回头看”,着力打造745个文明家园达标村。绕村庄污水处理系统、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乡村记忆等,建设了92个示范村、16个特色村。

    长效投入动态管理让美丽成常态

    闫晓峰说:“建设美丽乡村,投入是基础;管理美丽乡村,投入是保障。胶州坚持这一理念,通过‘市镇结合、条块结合’,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城市延伸到了农村。”对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水、公交等设施项目,实行城乡一体化运营,由市直部门负责,实行“条条保障”。对村内道路、绿化、环卫、文体等,由镇街设立专项资金,实行“镇村统筹、块状保障”。

    在美丽乡村投入上,胶州探索了“四项”机制。一是建立欠账补偿投入机制。延续村庄“硬化”资金政策,由市镇财政按6∶4承担。二是建立环卫日常投入机制。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纳入政府实事工程,每年列支财政预算,用于城乡环卫一体化,保证村容村貌持续整洁。三是建立村庄设施更新投入机制。以镇街为主体,每年列支村庄基础设施更新维护预算,保证村庄设施稳固提升。四是建立文明创建引导投入机制。设立了村庄动态管理奖励资金,用于引导村庄开展《村规民约》、白事理事会、“五好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新农村建设 缺失 樱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