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粮食可持续生产是2015年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根本上来讲,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确保粮食可持续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四化”协调发展。解决这一难点的根本途径是实施农业型工业化战略,而且这一战略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亮点,统筹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业型工业化的内涵
所谓农业型工业化,就是以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和农民致富为着眼点和导向,以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为基调,以农产品及其副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及其副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工艺、机械、装备、设施,以及各种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形式及其相关机制、制度和体系等一系列内容,并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及其副产品精深加工的现代化以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进而促进综合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提升的一种工业化模式。
农业型工业化来源于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围绕农业上工业、通过工业促农业”、“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这些概念,但又高于它们。或者说,上述概念和提法只是农业型工业化的一个方面,它们都内含于农业型工业化。从理念上看,农业型工业化是“大工业化”战略思维下的一个工业化概念,将农业也纳入工业化范畴,而其它几个概念都是仅就农业本身而言,属于对农业的产业经营方式或工业化、现代化改造,仍是将农业与工业区别开来的常规思维模式。从目的上看,农业型工业化立足于农业,但不仅仅着眼于农业本身,还着眼于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及其副产品精深加工的现代化以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进而促进整体经济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另外,从准确度看,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够准确,农业本身就是一个产业,对产业进行产业化,也只是同一含义的往复。对于农业工业化,即使可以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但是这一提法从字面上理解也很容易引起仅是对农业生产进行工业化改造的歧义。而农业型工业化相对界定更加清晰明确,它就是围绕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进行的一种工业化战略和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对于我国以往的赶超型重工业化或非农型工业化而提出的。
农业型工业化提出背景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上。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工业化模式或路径,这非常关键。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虑以下四方面因素:其一,能否体现比较优势;其二,能否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其三,是否具有可实施的现实基础;其四,概念是否准确、全面、清晰。
首先,从比较优势上考察。站在全国产业分工体系的角度看,农业大省的突出特色和优势就是农业资源。但是,我国农业大省大多是“大而不强、势而不优”,农业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能探索出这样一条新的“自主型”工业化道路,可以避免产业雷同化,形成农业大省独有的经济特色,比“承接外来的淘汰落后产业”更有前途和希望。
其次,从经济效益上考察。农业产业链条上有很多环节,粮食生产只是其中一环;从育种、灌溉、化肥生产到机械设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各个环节,都不乏高科技领域,也能获得高额回报,更能引领全国乃至全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农业资源优势,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或模式去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和与之相关的产业,确保有利可图。
再次,从现实基础上考察。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具备实施农业型工业化战略的各种现实条件。不仅具备发展农业型工业的内在动力和实施农业型工业化战略的农业资源基础,而且还具备实施农业型工业化战略的工业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的传统意义上的工业体系,为农业型工业化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和装备支撑。
另外,从概念本身上考察。较之农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等概念和提法,农业型工业化更为准确、全面,也更为清晰。
综上所述,农业型工业化较为符合上述四个基本要素,是准确、清晰和全面的概念。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8-31/70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