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维之王:200个作坊里的“剩者”和“胜者”


不和农户争利赚快钱,不和经销商抢利赚急钱,不和同行争虚名

维之王:200个作坊里的“剩者”和“胜者”

( 2015年08月29日  06 版)

    宋永祥(右)指导果农修剪山楂树枝。王瑞泽摄

    本报记者吴晋斌

    上世纪80年代初,山西绛县山楂种植面积达6万亩,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山楂种植基地,许多农民种山楂成为“万元户”。那时候,“维之王”品牌的创始人宋永祥身无分文。“如果企业的总资产达到了200万,我要痛痛快快的哭一场!”本世纪初,宋永祥有一个“理想”。十几年后的今天,与“维之王”同期起家的200家山楂加工作坊早已雨打风吹去,“维之王”却成为“沃尔玛”、“家乐福”等多家超市青睐的厂家,一个超市的老总甚至动用银行的关系,请“维之王”入驻其超市。2014年,“维之王”总资产达4.2亿元,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离当初那个梦想:打造全国第一山楂品牌,创办全国第一山楂加工企业,建设全国第一山楂基地,已经不远。

    保护价保护的是发展之根

    1997年,宋永祥将8000元的小作坊扩成100万元的山西“维之王”公司时,绛县虽然有200个作坊式加工企业,但是山楂产业却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一些人经营山楂园赚了钱,大家一哄而起都来种山楂,全县的种植面积很快发展到10万亩。结果,山楂果丰收的时候出现卖难,最低时每斤7分钱都卖不出,接着农民又开始大量的砍山楂树。

    “一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只考虑眼前利益,不关心长远利益;只关心自己的成本,不关心农民的收入;只关心自己赚钱,不考虑产业发展。在原料歉收的时候骗农民,在原料丰收的时候亏农民。最后,农民一生气砍了树,也断了企业的生财的根。”宋永祥说。

    1997年,山楂树被砍得只剩下三万多亩。“维之王”以公司名义下了一个“红头文件”,派人到农村散发传单,并通过当地的电视台向全县公布:只要是同“维之王”公司签订了山楂购销合同的果农,无论以后山楂价格如何变化,都可以享受公司制定的5毛钱一斤的最低保护价,如不兑现愿负法律责任。2001年10月,山楂喜获丰收,市场价每斤3毛钱,公司以5毛钱收购。古绛镇北杨村200余名村民,自发打鼓敲锣送匾感谢。

    公司后来完善机制,当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以市场价收购;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以保护价收购,并且“不限时、不限收、不拒收”,对建冷库为公司储果的果农,每多存1月每斤加价2毛钱,对连续合作3年以上的果农,每斤加5分钱奖励。农民从“砍”树变成了“管”树,“维之王”有了优质的果源基地和农户的铁心支持。

    后来,维之王以“定农户、定规范、定标准、定产量、定价格、定奖惩”的优质优价订单农业形式,在国家绿色产品认证的基础上,发展了优质有机山楂8000余亩,获得农业部有机转化认证,填补了有机山楂食品的空白。

    只图眼前利益会损害长远利益

    “不怕慢,就怕站。”“维之王”的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点。绛县山楂产品质量上乘,本应受到消费者青睐,但长期以来,由于观念滞后,当地山楂制品有产品无品牌、有产量无效益、有规模无市场。“维之王”公司意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打造出自己的强势品牌。

    1998年12月,“维之王”的产品质量已经不可小觑。在广州食品工业博览会上,香港和广州两个客商要求现款购买“维之王”产品,但更换包装和商标,面对数十万元的订单,“维之王”人拒绝了。

    “品牌就是企业发展的‘命根子’,只图眼前利益就会损害长远的更大利益,不就是嫌弃我包装土嘛,我自己变洋。”那时候,全公司的固资也就50万元,没想到老宋的“远大理想”200万。

    前几年,受主要原料白糖等价格上涨影响,山楂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一些企业开始偷工减料,用糖精或甜味剂代替白糖来降低成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人提议尝试借鉴。“我不管别人怎么做,维之王必须是真材实料,谁敢砸维之王的牌子我就砸谁的饭碗。”宋永祥拍完桌子,气呼呼地走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山楂 连续 农产品加工企业 订单农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