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如何走出粮食“三量齐增”困局


  掠夺性的耕地经营方式,使耕地质量越来越差。据农业部统计,全国因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酸化导致耕地退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以上。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显示,南方14省(区、市)土壤PH值小于6.5的比例由30年前的52%扩大到65%,土壤PH值小于5.5的比例由20%扩大到40%,土壤PH值小于4.5的比例由1%扩大到4%。西北地区耕地盐渍化面积3亿亩,占全国的60%。其中,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2100万亩,占全国的70%。据有关农业专家介绍,欧美国家粮食产量70%—80%靠基础地力,20%—30%靠水肥投入,而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低20—30个百分点。

  重金属、大气等污染,使相当部分农产品不能食用,人们越来越受到食品安全的威胁。来自环境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耕地面积的1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受矿区污染耕地3000万亩,石油污染耕地约750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约75万亩,“工业三废”污染近1.5亿亩,污灌农田近5000万亩。

  有调查显示,珠三角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遭重金属污染,且其中10%属严重超标。农田“白色污染”也逐渐加剧,每年有50万吨农膜残留在耕地里,在15—20厘米的土层形成不透水、不透气的难降解层,对耕地质量构成巨大威胁。

  改变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拼”字国情,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肥投入。改变化肥的过量投入,发展有机农业是有效途径。根据目前我国化肥过量投入的现状,应坚决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是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措施,也是促进节本增效、节能减排的现实需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有机肥料的使用。除了大力鼓励农民施用农家肥之外,尤其要重视资源广泛的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

  发展节水农业,减少水资源浪费。我国的淡水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减少水资源浪费,既要研发节水农产品,又要因地制宜,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发展旱作农产品,还要大力发展喷灌、滴灌等新的灌溉技术。

  发展循环农业,保护耕地资源。一季连一季,年复一年的生产,势必造成耕地资源“疲劳”。改变耕地资源“掠夺性”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无疑是好的选项。

  在现行循环农业生产技术中,“共生共养”技术值得推广。以湖北江汉平原为代表的“稻虾共养”、“稻鱼共养”、“稻鳖共养”等,不但改善地力,不施用化肥、农药,还为农民增产增收找到新的出路。

  对于常年种植同样农产品的地区,可以采取间作套种,或者轮茬的方式,促进地力的改善。

  当今不少地方农作物秸秆漏天焚烧,已经成为大气污染新的渊源和社会安全的重大隐患。其实农作物秸秆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宝贵资源。利用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生产有机肥,可以减少化肥的投入;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沼气,不但增加农村清洁能源,还增加优质的沼液肥料;利用农作物秸秆喂养牲畜,不但减少粮食消费,增加动物蛋白来源,还增加有机肥料。

  发展科技农业,维护食品安全。科技作为“双刃剑”,既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又为农产品生产带来很大的副作用。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毒大米”、“毒面粉”“毒食用油”充斥市场,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上利欲熏心的人利用科技造成的恶果。

  保证食品安全,就要利用科技农业的正能量。要实行严格的食品生产标准,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危害人身健康的添加剂。

  要采取严格的矿产资源开发法律法规,尤其是有色金属的开采和加工。凡是开采不达标、污染治理不力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并给予重罚。

  对于已经遭到污染的耕地,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不遗余力地彻底治理。在没有达到安全标准之前,出于对人民安全的责任,一律不得种植供人民食用的农产品,改种其它工业用途的作物,或者林木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化肥 粮食 施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