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汛期雨多莫白流高效技术把雨收


汛期雨多莫白流高效技术把雨收

——北京推广设施农业膜面集雨高效利用技术

( 2015年08月22日  08 版)

    本报记者芦晓春通讯员柯南雁

    今年入汛以来,北京降雨较多,当一些农民还在担忧雨水对农作物造成涝灾时,北京的一些农作物种植基地却把雨水当作“宝”一样收集起来。

    日前,北京市农技推广部门正在推广膜面集雨高效利用技术,这是一种通过修建集雨窖(池)、集流槽、沉淀池、蓄水池等设施,将降落在温室、大棚等设施棚膜表面上的雨水收集存储起来,再将雨水通过微灌施肥系统高效利用于设施农业生产的一种微型水利工程。

    北京天润园草莓新品种示范基地自2008年便采用了“多棚单池”的膜面集雨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基地建有容积达1000立方米的大型集雨窖,主要收集园区硬化路面及27个日光温室的雨水,每年雨水收集量超1300立方米。

    基地通过“膜面集雨+地窖蓄水+微灌施肥”,实现了集(蓄)、微灌、施肥为一体的集雨高效利用。经过近期多次降水,目前集雨池已经蓄满雨水,经过简单过滤后,将雨水输送到日光温室内,使用滴灌系统进行灌溉。

    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收集的雨水将来可以满足园区内6亩草莓温室的灌溉用水。“由于雨水硬度较低,与地下水相比,大大降低了堵塞滴头的风险。”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密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十里堡镇综合试验基地,记者看到,淅淅沥沥的雨滴顺着棚膜流进温室南侧底部的集雨沟,“涓涓细流”在集雨沟中形成径流,经过摆放集雨沟里砂砾、鹅卵石的初步净化,最终流进集雨窖。

    “这几次明显的降水,已经让集雨窖喝饱,可以满足下半年作物生长需要。”随行的市农技推广站农艺师安顺伟告诉记者。他介绍,这个基地采用的是“单棚单窖”膜面集雨模式,即一个温室集雨面收集的雨水汇集到一个集雨窖中。集雨窖有效容积70立方米,采用新型材料建设,四周铺复合防渗土工膜进行防渗处理。这种集雨窖具有安装方便、承载力大、不滋生蚊蝇及藻类、使用寿命长、可以拆除迁移到其他区域继续使用等优点。

    记者从北京市农技推广站了解到,目前全市现有膜面集雨示范区3450亩,集雨窖(池)总容积9.7万立方米,覆盖了顺义、密云、房山和昌平等10个郊区县。从今年1月1日至7月30日,全市累计降水量314毫米,全市膜面集雨设施累计集雨16万立方米,可满足500多亩设施蔬菜一年生产用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雨水 立方米 温室 施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