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节构、转方式的过程中,我国人工种植草的面积将会继续增加。2020年将达到3.5亿亩,优质牧草种子面积将达到60%以上,对草种的需求将达到100万吨,对优质栽培牧草种子的需求将达到60万吨。
目前,我国草种产业还很薄弱,优质人工草地的建设用种基本依赖进口,其中饲用牧草草种80%依赖进口,草坪用草98%依赖进口。
为什么我国草种业过分依赖进口,我国草种业怎样才能换上“中国芯”,8月1日,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联合蒙草公司共同发起举办“2015现代草种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为本土草复苏寻找答案。
要建立“育繁推”一体化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草种生产没有形成一个成熟有效的良种繁育体系,新品种的培育者和种子生产者脱节,新品种大都来自科研院所,对育种者的评价标准没有与市场推广结果紧密结合。新品种培育成功后缺少良种繁育的动力和机制。
“作为草业发展基础的草种产业,体制机制和政策还有待进一步破题。”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贠旭江说。当前,我国草种业面临几大问题:科技力量薄弱,科研团队和人才不足;虽然是种质资源大国,但种质遗传特性不清,育种手段单一,育成品种竞争力差;育种目的不是为了市场推广,缺乏商业化育种和育繁推一体化制种企业等问题。
百绿国际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谷也表示:“民族草种业还没有理顺育繁推的机制,缺乏商业育种家,科学家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机制不畅,育种指标设定上也往往更多注重抗性而忽视种子产量,而不能与市场需求很好地对接。”
企业应是本土草占有市场的主体。据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段瑞霞介绍,蒙草提出草种业“产学研”一体化合伙人机制,通过合伙人机制,调动科研、企业家以及相关方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分享发展的成果,从而激发产业活力,提振产业势头。目前,蒙草已经搭建起适应“育繁推一体化”需求的科研平台,已经建成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包含1个总库和8个分库,总计1600多种草原植物种质资源,针对不同类型草原成立了9个研究院,已经布局草种繁育基地总计面积超过12万亩,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草种繁育基地。
应规范品种管理
我国生产的草种缺乏制度保障、等级认定和标签制约,造成市场种子遗传混乱、来源不清、品牌没有保证、市场流通的草种合格率底,出了问题无法追根寻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李青丰解释,品种登记宣告一个新的“生物产品”的问世,而种子审定则是保证在进一步的生产过程中,新产品的品种质量得以保证。在种子生产和流动中,在三个环节做好质量控制,即在品种培育阶段做好品种登记,在生产扩繁阶段做好种子审定,而在流动销售环节则要做好种子检验。
兰州大学教授王彦荣认为,应尽早启动草种DUS测试,加强对育种者权益的保护,促进草育种能力的提升;尽快建立种子认证体系;加强种子质检中心建设,扩大检验业务。
如何创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认为,通过建立标签制度,可以认定种子生产的遗传登记、质量等级、生产源基地、种子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种子生产的全面审定制度,确保市场流通的品种是确真的,品质是符合遗传要求的、质量是符合标准的,责任是可以追溯的。
草种业发展需要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有公司负责人表示:“我国草种子生产水平还较低,当需要大面积种植时,一时难以生产出那么多种子,要种的时候没有这么多种子,只能依赖进口品种”。
成都大业技术总监刘富渊:“企业除了有智慧的大脑,还要展示我们的肌肉。”目前,我国草种生产布局不尽科学合理,生产企业各自为政、团队零散、缺乏龙头企业、缺乏整合实力、缺乏核心竞争力,每个种子企业都在边生产边挣扎。
此外,和粮食作物相比,草种生产边缘化,可利用土地贫瘠、种植环境艰难,基础生产条件简陋、基本建设投入较大、生产成本过高,严重影响草种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草种业迫切需要资本的注入,进行行业兼并重组和装备升级换代。
有企业家困惑,草种子产业是个很小的行业,20亿元的市场,如果按照利润10%算,也就2个亿的利润。当前就这么大的市场,那你投资他有啥意义。种业是最上游的东西,整个产业的芯片,投他有啥意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8-10/69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