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藏胞成亲人高原变故乡


    “如果发现金,可能很快就被花掉了,但如果发优质奶牛,就可以让牧民切实感受到品种的差异。尝到甜头才会主动转变生产方式。”周普国说,通过这种方式,养殖户的热情被带动起来。经过2年的发展,奶牛养殖示范工程已经推广到5个示范村220户,并建起了4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

    理思路、找项目、拉企业、请专家,为了净土健康产业发展,周普国一年多来始终在田间地头、研讨会场、专家门前、签约桌上、会展现场奔波。在他的推动下,短短一年的时间,拉萨净土健康产业实现产值36.6亿元,净土健康企业达到8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家。

    大到成立扶贫项目论证专家库,小到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远到推动建立国家青藏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圃,近到推广农牧业新技术、新机械。在实干中,援藏援青干部们将内地的先进理念和工作方式带到青藏高原,推动当地农牧业和农村工作发展上台阶。

    到青海后,宋中山被安排分管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工作。对于一个老草原人来说,这个转变可不小。为了尽快了解情况,不到2年时间,他跑了青海30多个县调研,结合做强品牌建设的实际,提出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建议。现如今,青海的消费者已经可以通过条形码查询全省20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信息。

    “做起试点就有成功的希望。”宋中山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在援青工作结束的时候,建立一个覆盖全省的农畜产品可追溯平台,让所有“三品一标”的农畜产品都进入到这个平台,以此来助推品牌建设。

    和内地相比,青藏高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来自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的苏春华作为援藏专业技术人员,任期只有一年半,但为了加快先进机械的推广,他却选择再留一届:“我已经熟悉这里的情况了,留下能做更多的事儿。”

    为基层做实事儿,已经内化成援藏援青干部心间的一份责任。

    “建立了长效机制,即使我离开这里了,还会不断有科技人才被培养出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藏援青时间有限,把内地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技术带到这里是援藏援青干部的共同愿望。

    王海到达西藏时,正值重大动物疫病高发期,平均每两周就有一起。“牲畜是牧民的心头肉,兽医检测结果是决定捕杀与否的依据,必须准确再准确。”让王海想起来就紧皱眉头的是,受到当地技术水平限制,有的样品需要送到兰州检测,确认后再返回当地扑杀,“费时费力,牧民损失大。”

    当时的自治区疫病预控中心兽医诊断室,设备落后,语言受限,在全国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中常年倒数第一。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王海想方设法寻求国家疫控中心和上海疫控中心的帮助,邀请内地专家多次赴藏集中培训实验室人员,“白天学、晚上背,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把兽医检测技术提上去。”

    今年,实验室终于通过全部项目考核,拿到了历史最好成绩。看到自己的努力带来的变化,王海成就感十足:“今年上半年一起疫情都没有发生过,实验室技术人员也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动力。”

    “西藏最缺的就是人才。”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到自治区农科院担任副院长的曹永生这般感慨。为解决西藏农牧科技人才短缺问题,他多次与中国农科院相关研究所沟通,推动签署了《中国农科院与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共同培养西藏农牧科技人才百人计划(2015—2020年)》。

    按这一计划,中国农科院每年为西藏培养20名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科技支撑人员,他们将在内地学习半年时间,管吃管住,每人每月还有2000元的生活费。“每年20名,5年就是100名。”曹永生告诉记者,“建立了长效机制,即使我离开这里了,还会不断有科技人才被培养出来。”

    与西藏相比,青海不仅缺人才,而且缺资金。“要搭建一个平台,从政策上形成农业援青的长效机制。”宋中山说。作为第二批援青干部,他和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挂职的全国畜牧总站干部李蕾蕾就像是一根线,一头连着农业部,一头拴着青海省。经过不懈努力,农业部专门出台了《支持青海藏区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青海设立了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奶牛 疫病 检测 草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