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利润全靠补贴奖励 农业规模化成陷阱


 

  规模农业一定能带来规模效益吗?在许多人的认识里,这几乎不成为一个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种植规模过小固然难有太多利润,种植规模过大获得的也可能是“虚假利润”。所谓“虚假利润”,是指这些利润并不是来自种植业本身,而是来自政府的补贴或奖励。

  对粮食生产而言,规模扩大往往并没有提高土地的单产,很多时候反而是降低了。我国要发展适度规模化的农业,这就意味着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一些人热衷于做大规模,包括一些工商资本下乡圈地,只是为了从政府那里获取更多的资源。本刊记者在基层的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点。

  主动缩减规模的大户

  夏志鹏是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的一位种粮大户。2010年,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与别人合伙流转了1300亩土地种植水稻。“结果第一年就亏了30万元。”夏志鹏说。

  夏志鹏告诉记者,决定扩大种粮之前,自己单纯地认为“规模越大、效益越高”,在最初的理解中,“规模化种田”跟自己父辈种田的方式并无两样,“无非就是面积多一点”。

  “当时也想着面积越多,能够得到的相关补贴也越多。”夏志鹏坦承,当时有关部门也鼓励大家往规模化的路子上走,“200亩起步,上不封顶”,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很有希望获得奖励。

  夏志鹏还记得,当时对大户的奖励,区里是一户3000元,市里是1万元,省里则达到了5万元。由于一下子流转了1300亩地,自己不仅成为各级领导的视察对象,更成为当地媒体的宠儿,时不时能在当地电视台“露个脸”。

  在这种背景下,赫山区出现了好几个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说起来好笑,大户名气都很大,结果都亏得很惨。”夏志鹏说,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反思失败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条。

  第一,配套设备设施严重不足,不要说烘干机,就连旋耕机、收割机也只有一两台,粮仓、机耕道也没有。

  第二,由于面积过大,田间管理一塌糊涂。那一年到了7月末,别人的田里都插上了晚稻,他的田里还有大片早稻没收完。

  第三,分身乏术,管理混乱。工人们“磨洋工”现象十分普遍,“吃饭的时候坐了好几桌,做事的时候出不出力谁知道?”夏志鹏说。

  如今,夏志鹏开始走精耕细作的路子,主动把种植规模缩减到500亩。他计划用两三年时间改善地力,稳住一批熟练劳动力,建立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拓展销售渠道,最终为自己生产的大米注册一个品牌。

  “虚假利润”诱发扩张冲动

  主动减少种植面积的不只夏志鹏一人。在山东章丘绣惠镇太平村,64岁的种粮大户张保华也是如此。“今年我这182亩小麦虽然遭遇了白粉病的威胁,但平均一亩地还是收获了1004斤小麦,比我前两年包地多的时候多收一两百斤呢。”张保华说。

  张保华流转土地的顶峰是在2013年,达到670亩。他告诉记者:“以前面积小的时候,管理很及时,我自己都能看得过来,后来到了670亩,必须雇用很多劳动力,如果没有补贴,赚不了多少钱。”

  张保华表示,自己种地较少时,精耕细作,土地单产高,每亩能有500元利润,种得多时,每亩就只有两三百元的利润,甚至更低。许多大户都有同样的经历。那么他们扩大种植规模的动力来自哪里呢?来自政府的补贴或者奖励。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发展新型主体之后,山东对种粮大户进行了补贴。当时的规定为,凡种植水稻或小麦150亩以上、4000亩以下的,每亩补贴230元;4000亩以上的,给予定额补贴100万元。

  在湖南,一些地方也曾出台大户扶持奖励措施,比如在长沙周边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县,按照面积大小,当地政府会给予符合要求的种粮大户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的奖金。还有一些县市则通过地方财政对大户购买农机农资进行补贴。

  此外,由于涉农项目也倾向于将大户作为实施对象,使得不少人认为只要自己面积够大,就有希望挤进各种“项目笼子”,从中分得一杯羹。夏志鹏告诉记者,自己和合伙人就曾经为了到底是踏踏实实种粮还是“拉关系跑项目”争论过许多次。

  “补贴、奖励的钱是一块‘虚假利润’,看起来好像规模经营之后赚钱更多了,而实际上是建立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不是从生产本身得来的利润。”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王蔚教授表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小麦 水稻 晚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