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当主食吃 马铃薯有啥不同?


  在博览会现场,一支粉色T恤上印着“中国马铃薯农场主联盟”字样的队伍引人注目。这次博览会,中薯联组织了60多位会员前来参会。据了解,联盟成员来自内蒙古、甘肃、河北、陕西等马铃薯主产区,都是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规模化马铃薯种植者。

  “从整地、播种、撒肥、起垄、打药到收获,规模种植户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机械化对单产水平提高作用很大,水地亩产均在2吨以上。”曹春梅告诉记者,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已经采用了联合收获机,但对大多数农场主来说,一台格立莫联合收获机550万元,加上对土壤要求高,接受起来有难度,他们希望国产收获机械加快研究,尽快突破破损率高的瓶颈。

  目前,中国马铃薯单产只有1吨多一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0%,不到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的1/3。“中国马铃薯的总产很高,但单产潜力还没有充分体现,只要在种薯质量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稍加改进,马铃薯的增产潜力即可释放。”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魏蓓娜认为,在稻米文化的中国乃至亚洲,鼓励生产和消费更多马铃薯是可行的,将其作为谷物主食的补充也符合人们对食物多元化、营养化的消费需求。

  栽培新技术是马铃薯生产的“另一只脚”

  ——访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教授熊兴耀

  随着马铃薯主食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如今关注马铃薯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想知道马铃薯的产量、品质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提升。作物的丰产主要取决于品种和栽培,目前在马铃薯栽培方面有哪些先进技术?普及程度如何?对突破目前作物产量低、抗病虫能力弱等生产瓶颈能起怎样的推动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马铃薯研究室栽培课题组组长熊兴耀教授。

  熊兴耀首先介绍了我国马铃薯种植分布与区域特点,目前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8000多万亩,鲜薯年产量9500多万吨,主要产区有东北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西南混作区与南方冬作区,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的省份有内蒙古、贵州、甘肃、云南、四川等。近几年,马铃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平均亩产已由前些年的600多公斤增加到现在的1139公斤,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也意味着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熊兴耀认为,实行马铃薯主食开发战略,提高总产,扩大种植面积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单位面积的产量。

  增产是为了增效,增效还需降低成本,这离不开新技术的研发推广。熊兴耀介绍说,目前马铃薯种植有很多实用技术,比如机械化种植技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等。或是集成马铃薯生长发育各个关键环节的需求,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或是针对常见病虫害,集成一系列减少农药用量但保证良好防治效果的技术;或是按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和马铃薯需水需肥规律,通过可控管道设施定时定量均匀供给水肥,达到节水、节肥、优质、高产的目的。新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更科学地运用现代农艺、设施和装备,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良品种的生产性能。

  实践证明,栽培新技术在提高马铃薯产量、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堪称与新品种并重的“另一只脚”,但是其推广普及工作还不容乐观。熊兴耀认为,新技术的普及推广一方面要重视广大薯农的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进程,因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对新技术的渴求更强烈,技术推广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否则,即便是不间断地零打碎敲搞培训,受人力财力等条件限制,加上劳动力基本结构的变化,其效果也只是事倍功半。

  展望马铃薯产业的未来,熊兴耀充满信心。他们目前正致力于覆盖保水保温、水肥一体化、机械化种植、雨养种植、粉垄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到2020年,努力将马铃薯的平均亩产提高到1300公斤。但是,现阶段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研究基础、经费投入与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与马铃薯主食开发战略地位还不太匹配,熊兴耀希望国家能在马铃薯栽培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让马铃薯在主食开发道路上走得更稳,跑得更快。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品种 花卉 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