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助推水肥一体化跨越“最后一公里”


?捐赠10万套滴灌设备 ?全程提供配套服务

助推水肥一体化跨越“最后一公里”

( 2015年07月03日  04 版)

    ①金正大专家团的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李俊良(右)到农户田里进行技术指导。

    ②20万吨水溶肥产品下线。

    ③金正大诺泰尔水溶肥产品展示。

    金正大玉米示范基地的滴灌设备。

    2015年,农业部连续下发文件,为化肥“零”增长指明方向:在《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实行化肥减量控害节本增效,推广新肥料新技术;通过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等。随着中国农业不断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加上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中国农业走节水化道路是条件使然。

    据悉,截至2014年,水肥一体化已覆盖7000万亩耕地,预测未来还有5亿亩的推广潜力。

    “金正大将在一年时间内向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普通农户捐赠10万套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同时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指导,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做好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掷地有声地说。

    被誉为现代农业“一号技术”的水肥一体化,目前在我国推广应用迎来难得机遇,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业内专家认为,水肥一体化推广面临诸多难题。首要问题就是设备普及范围低。

    难题一: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前期滴灌设备前期投入较大,金正大如何调动农民投入滴灌设备的积极性?

    拥有好肥料与寻找好的配套滴灌设备同等重要。就像打点滴需要注射器一样,水溶肥的使用也需要前期的设备投入。

    “其实按照管道的使用寿命平均下来,每亩地水肥一体化的灌溉管道费用只有200元左右,低于修沟渠的成本。”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介绍,但由于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前期投入较大,而我国相应的财政补贴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情况下,农民投入意愿不高。

    李俊良认为,灌溉模式不合理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肥效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高效水肥一体化应制定合理高效灌溉制度,实现水溶肥与滴灌设备同步发展,改变农民的施用方式是关键。

    农民承担不起滴灌设备,金正大帮忙。2015年金正大集团宣布向合作社、种粮大户陆续赠送总价值约1.5亿元的10万套滴灌设备。并联合国内外众多滴灌设备厂家,缓解农民经济负担,同时提供全程作业指导与技术服务,以期通过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在贵州项目投产时,金正大就认识到以往新型农业市场开发的症结所在,邀请了10家灌溉设备制造商,希望结成产业同盟。到场的上海华维节水灌溉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名礼认为,新型农业有着不同于工业的特点,土壤、设备、作物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市场推广的瓶颈,多方联合是打通农业市场的必然选择。

    难题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水溶肥品质要求高,国内市场有些产品质量不达标,而国外产品则价格偏贵,金正大水溶肥如何做到物美价廉?

    “面对新型肥料现存的良莠不齐、价格偏高、普及率低等问题,谁来引领行业破局?龙头企业责无旁贷应担起重任。”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建华表示。他希望更多的科研机构、企业、经销商、农技推广人员能加入这个行列,为水肥一体化迈向深入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目前美国约60%的肥料是液体的,而中国不到5%,这是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过去我国生产水溶肥的企业产量多停留在3-5万吨,金正大一期20万吨的规模,具有标志性作用。”高祥照说。

    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让农民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水溶肥,但水溶肥的质量如何保证?

    “与多家高端研发平台的合作是金正大发展的一大特色。”金正大副总裁罗文胜表示,金正大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以色列利夫纳特集团、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挪威阿坤纳斯公司等单位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以色列、挪威等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融合公司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滴灌 化肥 农业生产 正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