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种粮农民在想啥?种粮上百亩,效益很可观


 

  开栏的话:为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发扬农业部门艰苦奋斗、服务“三农”、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良好作风,日前,农业部连续第5年组织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派出由百余名干部和科技人员组成的27个调查组,分两批赴全国各地开展为期1个月的驻乡进村入户的调查活动。

  当前,调查活动正在有序展开,他们深入基层宣传各项惠农政策、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百乡万户调查·田头到案头决策有准头”专栏,将调查组获得的鲜活记录陆续呈现给广大读者。敬请关注。

  农村什么人在种粮?种粮的积极性来自哪里?未来粮食安全靠什么来保证?带着这些问题,农业部百乡万户湖南调查组深入浏阳市永安镇和北盛镇的6个村,走访了70余户普通农民和种粮大户,听一听他们的心声。

  “种粮六七亩,自己吃图个省心”

  在永安镇坪头村见到于新明时,他正在自家猪圈里给猪喂食。“今年62啦,年龄大了,想外出打工也没人要,留在村里闲着没事就专心伺候六七亩地,再种点蔬菜,养两头猪和几十只鸡。”老于和调查组热情交谈着。

  “我种地不是为了卖粮换钱,主要是自己吃图个省心。”据介绍,老于每亩地能产中稻一千二三百斤,八九十斤菜油,按照市价折算每亩有1700元左右收益。

  村里有人要租种他的地,他没答应,觉得自己身体还硬朗,再种3年地也没啥问题,“等实在干不动了再说”。

  “闲着也是闲着,反正也费不了几个工,自己种的吃着方便省心,这也是大多数散户的种粮初衷。”调查组成员张野说。“种粮百八十亩,比外出打工强”

  北盛镇燕舞洲村农民张元克,去年开始以每亩400元的单价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双季稻。自己有拖拉机、耕田机和收割机,除了育秧和机插由另一个大户代作业外,地里的农活基本上全是和妻子两个人用机械干,两季水稻产量达到1900斤,每亩地纯收益700~800元,总收益7万多元。

  他给调查组算了笔账:“如果到附近工业园打工,一个人最多也就挣4万元,现在种地收入7~8万元,还可以照顾家,比打工划算。”

  今年他又流转了100亩土地,“粮食多了急需贷款买一台烘干机来解决稻谷干燥问题。”“只要土地连片平整,能机械化作业,和妻子俩人完全可以种300~400亩地,那时应该不会再想外出打工的事了。”张元克信心满满。

  “只要收入好,就肯定有人回乡务农,现在看,每月至少要有五六千元的收入才行。”调查组成员张琳娜介绍说。

  “种粮上百亩,效益很可观”

  王德清,42岁,跟于新明同村,原来是农机大户,主要为别人提供农机作业。去年以每亩500元的流转费租种300亩地种植双季稻,除了水稻收入外还可以通过帮人耕地、收割赚钱,全年收益达到40万元。

  他认为,种百十亩只能赚七八万元和原来只开农机收入差不多,“没啥搞头,只有上四五百亩才能真正赚到钱”。这也是大多数种粮大户的共识,这些人大多是从农机大户转变过来的,他们的期望值同普通农民不同。

  当地的普遍情况是,剔除流转成本,大户每亩收益700元左右,需要200亩以上的规模,种粮才能真正对农机大户和在外务工农民有吸引力。

  调查组成员刘云泽告诉记者:“种地有效益才不会撂荒,而效益在于规模,种植规模达到150~200亩,就可以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规模的基础是机械化,如果机械进不了田不要钱也没人流转。”他认为,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田平整,建设机耕道,为机械作业创造条件。

  “种粮上千亩,赛过办工厂”

  北盛镇乌龙社区农民曹修叨,2008年发起成立了北盛众益农机服务合作社,是浏阳最早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人。近几年,逐渐从农机大户转变为种粮大户,流转土地面积从2012年的300亩逐步扩大到2014年的1200亩,今年进一步扩大到了1700亩,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

  通过不断摸索试验,老曹总结出“主要种植双季稻,小部分种植单季稻和油菜”的种植结构,以及“早稻主要直播+晚稻主要机插”的双季稻种植模式,通过技术手段降低风险,控制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去年,经市农业局专家现场测产,普通田块双季稻亩产达到了2061.3斤,亩均纯利润1211元,一家人一年收入超过110万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双季稻 土地 油菜 水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