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新常态”下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战略部署。在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的良好态势下再次凸显粮食安全问题,意义深远。围绕粮食安全的三大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十一连增”后为何不能放松粮食安全的弦?

  ——粮食增产不意味着粮食安全问题彻底解决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曾有西方政治家“预言”,由于中国人口过多,没有任何一个政府能够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问题,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把粮食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2014年是我国粮食继续高产稳产的一年,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十一连增”后为何不能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一句名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能控制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人们一直从政治的高度来看待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叶敬忠表示,在国际政治中,粮食往往被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作为控制和胁迫他国以达到政治与军事目的,谋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战略武器。而在当今世界粮食市场中,几大国际粮食公司正在向很多地区渗透,试图控制从粮食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在叶敬忠看来,“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如何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马九杰所言,“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粮食增产并不意味着粮食安全问题的彻底解决,持续关注和强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短期、静态实现粮食安全,并不意味着能够实现长期、动态的目标。不仅要看到目前的增产,还要着眼于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未来粮食增产潜力的挖掘。因此,当前亟须重视农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强调耕地保护和土壤肥力培育。

  “新常态”下如何确保粮食安全?

  ——推进农业现代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粮食安全?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王国敏认为,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一些复杂而深刻的问题。例如,劳动力与土地成本持续提高,比较利益的存在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等优质稀缺生产要素不断流失,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紧缺,“谁来种地”的问题亟待破解。

  “新常态”更加注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这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王国敏强调,“从追求产量到关注质量与效益,从依赖资源消耗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明确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王国敏表示,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一是强化粮食省长负责制。此举彰显了地方政府是粮食安全的责任主体,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对促农抓粮的职能本分,进而制定并施行一系列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的确保粮食安全的策略。

  二是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种粮比较利益低下是制约粮食安全的症结所在,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抓住了促进粮食增产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明确了粮食主销区的粮食生产责任,主产区与主销区共同致力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实践,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耕地 强化 农业资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