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乔官镇姬家庄,地处古火山群,村民们大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虽然以往也种植小米,但零零散散,没有规模和品牌。
“现在完全反过来了,大量的土地都用来种小米,全村去年统共就种了30来亩小麦。”村党支部书记徐振兴说,村里有200亩山地,流转给了火山现代农业示范园。“人家种地,品种集中、产量大,而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跟咱老百姓的法子完全不一样。”
如今,“火山小米”已经成了姬家庄和周边几个村的招牌产品。去年中秋前夕,小米刚刚收获,托关系找门路来的客户,也只能按每斤10元的优惠价购买。而市场上经过精致包装的“火山小米”,甚至卖到了每斤30元。
昌乐县农业局副局长付天成表示,农业企业不仅带来了新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而且具有农民缺乏的市场意识,“对品牌的打造、推介作用巨大,能够提高农业的效益,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最近,又有一家潍坊当地的农业企业来洽谈,准备流转姬家庄的600亩土地。等到镇上批准,徐振兴打算召开村民大会,好好讨论将来的发展。“地流转给他们,但还是谁家的地谁种,只不过是得按人家的办法种,那样才有高效益。”
收益能否长久,盼更上一层楼
刚涉足农业时,山东怡兴有机蔬菜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坤就摔了个大跟头。300多亩地全种上了萝卜,没想到收获时严重滞销。最后一算账,一下就赔进去了80多万元。幸好徐坤及时转变思路,搞起了设施农业,这才化危为安。
对很多农业企业而言,农业产业化的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遇到旱涝灾害,企业严重亏损,无法支付农民土地流转费用;有时市场行情不好,企业效益不佳,无法履行与农民签订的收购合同……
其实,这些也是农民们最担心的事儿。
“现在这样多好,有钱赚、有活干,老百姓就想着能稳稳当当的,最好过几年还能涨一些。”50岁的刘法快,是鄌郚镇赵家岭村人。“就像以前干建筑,活都干完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钱,这种滋味不好受。”
对于农民的顾虑,政府已经注意到。潍城区区委农工办主任袁永富,这两年到很多地方都考察过农业企业的情况,也嗅到了可能存在的风险。
“农业是弱势产业,前期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规模化、产业化应循序渐进。”袁永富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确保企业适度经营。“农业企业健康发展,农民利益才有保证。比如上什么项目、多大规模,我们及时沟通,分析风险,讲清政策,避免企业一味贪大求全。”
也有农民担心,农业企业把土地流转走了,自己以后再想种,会不会要不回来?山东的办法是,一边争取用3年时间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一边规范产权交易,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截至2014年10月,山东已有5.7万个村(社区)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占总数的76.5%;4.5万个村(社区)颁发了承包经营权证书,占总数的60%。与此同时,青岛、枣庄、潍坊、淄博、泰安成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22个县(市、区)建起县级交易中心(所)。
“我们有资金、有技术,但不管怎么样,地得用农民的,活还得请农民干。”徐坤觉得,农业企业和农民天然地“绑”在一起,双方的利益紧密联结。“需要进一步探索更互惠的模式,比如能不能让农民参股农业企业。或许最理想的状态,是让更多的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彼此成为利益共同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站在一边看。”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1-19/66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