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型”生态农业
“装上一个小小的无线传感器,大棚里的蔬菜就会说话、有感觉、有思想了,大棚里的温度高了它会警告你,土壤里的湿度低了它会通知你,更准确地告诉你它的需求。”在北京市大兴区农业技术示范站,科技人员张海芳告诉记者,“通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大棚内植物所需要的生长环境持续保持在最佳状态”。
瓜果蔬菜何时应该浇水?如何保证施肥、打药精确的浓度?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实现按需供给?与互联网的千变万化相比,农业显得安静平和,也有着自己的“慢节奏”。
未来,我国农业的这种局面将被农业物联网打破。
不久前,北京市启动建设了首批物联网生态农业园建设,北京市大兴区绿得金生态园、昌平区川府菜缘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八个生态农业物联网园区被确立为北京市首批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示范区。
通过设置在农田和温室大棚内的数据传感器,农户可以轻松掌握土壤墒情、土壤温度、环境状况等基本生产信息,实现“缺什么就补什么、缺多少就补多少”的科学生产。“智慧农业”为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北京将以设施农业为主,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熟化一批农产品品牌,推动北京农业生态、绿色、安全、高效发展。”阎晓军说。
“发展农业物联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支撑,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破口。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农业,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传统落后的面貌,全面提高农业国家竞争力。”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指出,未来,什么时候施肥、要施多少肥料、选用哪种肥料的问题,及播种、灌溉、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收获等的确定,都可依靠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从此改变农民靠经验来种田的习惯,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
对于我国农业物联网园区未来的前景,赵春江指出,这肯定是未来一个发展方向,农业要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最终到智慧农业,智慧农业就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精准农业技术,实现最佳的资源利用,最少的成本投入,实现农作物生产、运输、销售的智能化管理。
“目前我国农业智能化、低成本高可靠农业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缺失,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应是多模式并存——精准农业、设施农业、智能农业并存,符合我国具体国情。”赵春江说。
显综合效益
引领首都农业转型发展
初冬时节,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镇岳家营村食用菌棒加工车间里,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备原料、填料、套袋、封口、装箱……一条龙式的生产流水线秩序井然。“普通80米长的大棚可以放5万个菌棒,一棚香菇一年收入达20万元。”想到自己今年的高利润,村民高凤恩的脸上乐开了花。
像岳家营村这样,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农林复合模式,生态循环农业的优势已经在北京很多区县凸显出来。
“十二五”期间,北京农业以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圆满完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农业生产、生态条件明显改善;实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805家,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十二五”农业水污染物减排目标的省(市);通过开展北运河流域水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化学农药、肥料用量降幅达20%以上……
“随着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北京农业的多重功能得到充分彰显:保障首都安全鲜活农产品的基础地位形成了,北京农业为市民提供宜居、休闲生态景观的重要作用显现了,为农民朋友生产增收、持续发展的基础功能丰富了,以节约资源为手段、以环境友好为特点、以持续高效为目标的特色鲜明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正逐步发展起来。”阎晓军说。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制约和成本增大压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是一个过程,要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逐步、稳妥地加以推进。
专家建议,为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各地应全面落实《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以节水富民、提质增效为目标,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城市与农村、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节水,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力度,特别是向基层农户宣传生态农业理念的力度,解决理念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加大对新技术推广运用的资金投入,加大生态指标考核力度,把耕地质量考核和生态发展指标考核纳入地方农业部门考核制度体系;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机制保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12-26/66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