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毕晓哲
“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江西省萍乡市职业种粮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地说,他已经55岁了,当前中老年人种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这些人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就真成为一个问题了。(11月5日《经济参考报》)
据 媒体调查显示,广大农村村民承包户面临的“种田后续无人”现象,与土地流转不规范、基础设施薄弱、贷款困难、保险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有关,实际上也与城市飞 速发展过程中对农村人口的巨大“吸纳”有关。绝大多数年轻人更希望在条件发达、生活优越的城市生活,到乡下“受苦”是被一些年轻人在心理上“抵触”的,所 以,出现在种田上“70后不愿,80后不会,90后不谈”的后续乏人的困惑是必然的。解决这一难题和症结,从常识和常理上说,只要有足够的“农业务工人员”,那怕是这些人并不属于农村户口,只要社会上广泛存在一部分流动的“专职”为广大承包户服务的“农业务工人群”即可。
这 一模式多年来在一些地方早有“萌芽”和实践。福建省部分地方属于国内著名产茶区,农户承包茶园少者百余亩、多者上千亩,单凭家庭个人无法承担繁重的养护、 采摘工作,于是,每年到采摘茶叶的季节周边省份的务工人员纷纷来闽,帮助茶农完成劳作任务,挣到一定的收入之后便自行流动到下一个“承包地”;再以盛产棉 花的新疆自治区为例,每年到棉花收获季节,来自甘肃、陕西、四川、重庆、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大量农工如 潮水般涌来,高达100多万人,成为最典型的外地“拾花工”群体。一些地方和省份大量出现的农忙时节“招用”外地农业务工人员的现象,说明在新时代和新的 农业生产背景之下,仅靠一家一户、一个地方的力量解决好“规模化农业生产”问题已经不现实。需要的就是“跨省”式、跨地区式的务工帮助,这时时代发展的必 然,也是农村承包市场所需。
在 某一领域出现“用工短缺”,在中国当前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的国家,“用工荒”只能是相对的。如果能够适应市场需要,让市场有足够的吸引力,不愁招 不到人员。我国城市飞速发展过程中因此产生了数亿农民工,根源就在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房地产的兴盛,带来了这一庞大的市场用工需求, 在良性市场发展之下,也最大可能的满足了务工人员的 “收入问题”、个人价值现实等需求。我国广大农村在未来农业务工人员需求上,同样具有庞大的市场动力,关键是目前市场活力未能充分激发,服务于这一庞大市 场的“专业化、专职化”的农业务工人员还远远不足。像福建、新疆那样的相对职业化的“采茶工”、“拾花工”类型,仍局限于国内部分地方、部分农业劳作领 域。如果我们放开眼光,全国各地省份都能相对固定拥有这样一群和成千上万的支持现代农业、支持现代集约化农业生产的“专业、专职”务农人员,未来农业种植 人员还会如此“短缺”吗?
解 决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务工人员稀缺的“瓶颈”,一方面要靠“市场”。广大承包户要有接受市场挑战的心理准备,真正从规模化、科技化和集约化经营中提升利润、 降低成本,将可能的“人工成本”比例降低,用丰厚的工薪吸引人,这是未来农村农业必须要走的路;另一方面更要靠“市长”。政府要一力主导,在新的发展时期 在农业尚未做大做强的当下,政府应该大力帮扶扶持,不仅要在政策上为培育未来的现代化农民提供条件,更要在财政金融上予以大力扶持。尤其是就尽快将培养培 育一支可以流动的、专业的农业务工人员当成规划和目标,针对这些事实上已经存在、已经开始从事这一“职业”的流动人口,在给予他们“跨省”跨地区交通出行 上的方便,要想方设法给他们提供外出吃住行的方便,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工资收入保障机制,让他们“乐于从事这一职业”。
同 时,做为一个地方行政首脑的“市长、县长们”,要大力落实和执行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给农村承包户“开源节流”,让他们有 更多的资本用于改善和培育“专业农工”。还有必要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让他们生活的更好、活的和市民一样的“尊严”。近日,中央审议通过了 《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这是现阶段我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走出一条中 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真正从中央政策层面为农村土地、农村务工人员“减负”。农村土地生产经营的“春天”一定会到来,让广大农 村成为青年人实现梦想的“基地”,成为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平台,为全国各地培育亿万专业型“收割工”、“采茶工”等外出务农大军,并根本上 解决农村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短缺,在我看来有日可期。(毕晓哲)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11-06/65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