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四川省成都市专门成立“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市长为组长,市发改委、市农委、市财政局等17家单位为成员,统筹合力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随着多个配套文件的出台,成都“菜篮子”工程建设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
稳面积增单产主产区地位不能丢
成都平原优异的农业禀赋和独特的水旱轮作传统奠定了其冬春蔬菜主产区地位。35万亩常年基本菜地之外,每年秋收之后,90万亩稻田变菜地,大宗蔬菜生产进入活跃期。与不断向外延伸的工业触角不同,成都一直将自给作为“菜篮子”建设的应有命题,先后建立了大宗蔬菜基本保有量和生猪最低保有量制度。
今年,自给目标在成都市《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的意见》中被进一步明确:“到2017年全市蔬菜旺季自给率稳定在90%以上,淡季自给率稳定在70%以上,猪肉自给率达到70%以上。”抓牢生产能力建设就牵住了“菜篮子”建设的“牛鼻子”,一条稳面积、增单产、降损耗的综合发展道路逐渐清晰起来。
成都市农委主任徐兴国表示:“人进城了地还在,我们就鼓励留在土地上的人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生产;城郊菜地转型了,我们就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远郊菜地。”目前,成都有5亩以上的蔬菜种植户近6000个,蔬菜专业合作社超过500个,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逐渐成为主流。近10年来,成都蔬菜总产量稳定在530万吨左右,每年除满足本市需求还外销100余万吨。
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是成都“菜篮子”生产能力提升的两大抓手。5年来,成都市用于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各项财政资金达13.4亿元,各项良种补贴的支持、相关科研支持政策的出台、覆盖主产区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点建设都为成都“菜篮子”注入持久动力。
从今年起,成都市每年在价格调节基金预算中安排1.5亿元专项用于菜地的基础设施提升,并对达标的基本菜地作为基本农田进行保护。
紧密的区域合作也在加强。目前,成都已在川内兄弟市(州)合作建立了20万亩蔬菜基地,以弥补季节性蔬菜品种短缺。
编织市场流通大网为“菜篮子”减负
成都既是“菜篮子”产品的主产区又是主销区。不管是淡季找货源,还是旺季找市场,都离不开一个畅通、高效的市场流通体系。处于农产品流通链条中心环节的批发市场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成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扩张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一批亿元龙头市场快速崛起,市场辐射区域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批发体系和产区、销区和集散地市场相结合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去年7月,成都发生暴雨灾害,本地大量蔬菜受损严重,市场上八成蔬菜价格大幅攀升。成都市农委迅速组织动员各大批发市场及时调运外地蔬菜入蓉,以填补市场空缺。几天时间,进入成都市场的外省菜高于平常总量的80%,蔬菜价格随之回落。
“在商业资本的积极参与下,成都农产品流通干渠纵横交错,而担负着‘最后一公里’的城区零售网络建设则更多的需要政府下功夫。”成都市农委市场处处长黄挺表示,近年来,成都进行标准化市场建设改造;支持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建设直销网络,鼓励中心城区菜市场开展“农场对接”;对提供经营场地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蔬菜直销的菜市场给予补贴等。
运用市场化手段,成都益民菜市与合作社、农业企业合作,使其蔬菜价格比主要农贸市场蔬菜销售均价低10%~15%。截至2013年上半年,对益民菜市的补贴累计高达1.4亿元。
探索风险应对机制让产销两头受益
要避免“菜贵伤民,菜贱伤农”,建立一套风险应对机制十分必要。
伴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向村一级深入,成都“菜篮子”信息监测的触角也不断延伸。
今年4月,致力于搭建产销信息平台的成都“菜益通”开始运行。平台负责人刘长德介绍,通过“菜益通”可以了解到全市5000多个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的种菜信息、上市时间、预期价格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10-28/65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