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组织强起来,村民富起来(走转改·一线调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的党建工作,创新和完善组织设置”。内蒙古赤峰市以“1+3”党组织设置模式, 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了互动双赢。赤峰市如何推进二者齐头并进、同频共振?记者进 行了探访。

  漫山遍野的果树随风摇曳,红彤彤的苹果把山野点缀得生机无限……这是初秋时节记者在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七合堂村看到的场景——被当地人称为“内蒙野果”的吉红123苹果,已经成为七合堂村特色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

  近年来,赤峰市打破以往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积极探索以产业分类为主要依据的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七合堂村原来的村党支 部升格为村党总支,下面按照产业分为两个党支部,其中之一就是七合堂村九佛山野果种植合作社党支部。在这个支部的带领下,七合堂的果林已发展到6000多 亩,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到800多万元,成为赤峰市加强产业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农民致富的一个缩影。

  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138个村级党组织创办领办370多个合作社,吸引和组织4万多农民就业

  赤峰市是一个农业大市,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村合作组织犹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然而,合作社的发展良莠不齐,有的合作社生产无序、经营无方,有的甚至成为争取贷款项目的工具,大部分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有力的引领、规范和带 动。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党组织缺乏致富思路、带富本领,“没钱没事没基础,群众不搭理,支部没用处。”新城子镇英桃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林这样形容几年前的 状态。

  “大胆打破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推进‘1+3’党组织设置模式,这是赤峰市顺应农村发展新形势和农民致富新期待的要求,构建农村区域化党建新格局的积极尝试。”赤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岳志君说。

  赤峰市在有条件、有意愿的合作社中建立党支部,围绕产业建立党小组、培育党员能人,将建有合作社党支部的村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形成“村党总支+合作社党支部+产业链党小组+党员能人”的“1+3”模式。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利益让建立在产业链上的党支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七合堂村九佛山野果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姜洪海说。支部成立以来,吸引了本村及周边村300多户果农入社,水果的生产和销售实现了无缝对接,成为引领当地水果产业发展的“龙头”。

  林西县在赤峰市最早推行“1+3”党组织设置模式,截至目前,全县138个村级党组织累计创办、领办合作社370余个,通过合作社这一载体,吸引和组织农民4万余人,占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人数的56%。

  将能人聚在产业链上

  把合作社中的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

  “以前单干的时候没感觉自己和普通群众有啥不一样,现在我感觉身为党员的作用越来越大,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大营子乡东旺种植合作社的党员 宋玉发负责田间管理工作,农忙时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其实党员不是不想发挥作用,只是缺少平台。”大营子乡党委书记胡景君说。

  通过在农民合作社中成立党组织,在产业链上开展党建活动,“1+3”模式把农村党员从一家一户发展的“小舞台”,推向带领群众致富的“大天地”,农村党员找到了发挥作用的新平台。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党员作用,将他们根据特长分为创业型、管理型、市场经营型、带头示范型等几种类型,分别划入相应的党小组,负责一项或几项具体工作。”林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海轩说。

  林西县林西镇都市田园合作社党支部的李增军、吴广军两名党员专门负责蔬菜保鲜和市场对接工作,仅今年上半年就为合作社和其他农户增收40余万元。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林西县还积极实施了“双向培养”活动,即“把合作社中的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大大增强了党组织的凝 聚力和战斗力。目前,全县共有85名致富带头人入党,136名党员成为合作社骨干,31名党员致富带头人成为合作社理事长和党组织书记,23名合作社负责 人兼任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载体 苹果 核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