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粮食流通急需打破“托市困境”


   二是粮价长期倒挂影响粮食市场健康发展。包括粮食加工企业在内的多方市场主体提出,自2006年托市政策实行以来,小麦托市收购价格一路上涨,头几年甚 至以每年0.1元的价格走高。这种单方面的只涨不跌行情,扭曲了正常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了国内与国际、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等多重“价格倒挂”现 象。据悉,从2012年起,国内麦价就开始高于国际麦价。截至目前,进口小麦价格在2100元/吨至2300元/吨,而国内小麦到达南方港口价格为 2600元/吨,每吨高出进口小麦超过300元。

  湖北省粮食局一位负责人表示,现在的托市价,长期下去肯定行不通。“按理说,粮食价格涨跌并不固定,托市价格却一直在上升。这种办法把粮食市场扭曲了,国有企业背上了大包袱,越来越难以为继。”

   三是大量粮源“滞留”国有粮库,带来国家资金浪费。中华粮网分析师焦善伟表示,随着政策收储量的逐年增加,粮食仓储也产生了大量成本。“以河南为例,最 高时的收购率达71%,从粮食入库到出库,中间产生的收购补贴、保管费用、农发行贷款利息等,加起来每斤小麦有2角多钱的‘沉默成本’。如果能把这些钱补 给农民该多好。”

  构建粮食目标价格体系

  要过三道关

   业内人士表示,多年来执行的托市收购政策,有力推动了国内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切实保护了种粮农民收益。尤其是在国际粮价波动期间,充裕的国内粮食库存保 障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粮价,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随着托市价格的日益走高,这一政策也逐渐逼近“天花板”,未来恐将难以为继。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董事长刘文进表示,按照目前的形势判断,托市收购政策越来越走不动了。“继续走下去,托市价只能遭遇‘天花板’,产生仓容紧、收储难、卖粮难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富等专家认为,我国夏粮实现了“十一连增”,如果在部分地区适时在更大范围内出台目标价 格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有助于稳定物价;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农业从业者有稳定的收入,实 现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多位专家认为,未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以构建目标价格体系为依托,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充分发 挥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让政府实现从无微不至的“粮保姆”向抓大放小的“粮司令”转变。但就作为口粮主要品种的小麦而言,要实现这一过程,至少要迈过三道 “门槛”。

  一是以什么标准制定小麦目标价格,以怎样的形式进行补贴。从技术操作的角度而言,此间的许多环节都需要认真研究,而这也是基层种粮农民和有关市场主体最为关注的话题。

  二是如何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实行目标价格制度后,对政府部门的调控手段和能力都会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可能存在的市场失灵风险,需要提前做好预案。

  三是市场行情涨跌的合理区间如何界定。一个正常的市场应该是在波动中维持动态平衡,而类似波动的上下区间容忍度在哪里,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中储粮河南公司有关负责人建议,在目标价格尚未建立和托市收购政策没有退出前,今后应适当放缓托市收购价格涨幅,为目标价格改革留出空间;同时为确保农民利益,可尝试将托市收购价少涨的部分通过其他渠道直接补给农民。

  粮丰之下亟须破解共性难题

  即使今年夏粮产量创了“十一连增”的历史新高,但一些制约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在粮食主产区已经成为共性难题。采访中,山东、安徽、陕西等粮食主产区干部群众建议,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破解难题。

   首先,降低或取消产粮大县涉农项目配套比例。由于发展粮食生产没有税收,全国的产粮大县基本上是“财政穷县”,县财政几乎是“吃饭财政”甚至“喝粥财 政”,每年几千万元的财政资金对于许多种粮大县十分宝贵。基层建议,逐渐降低或者取消产粮大县在农业项目中的资金配套比例,减轻产粮大县在发展粮食生产过 程中的负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小麦 连续 农民利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