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新型农民培训


 

  建设社会主义村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社会主义村勾勒出的崭新画卷和美好愿景。根据村建设的总要求,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建设村的实践,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和建设村过程中,使自己真正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

  一、培养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建设村,关键在哪里?除了外部政策因素和政府推动外,在我看来,关键是要培育亿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农民是村建设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育民是建设村的首要环节。

  然而,我国广大农民的素质状况却很不令人乐观,远远不能适应村建设的需要。一方面,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普遍匮乏。据统计,全国41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学及小学以卜的占38%,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9%。目前在发达国家,农村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比为1:100,而我国为1:1200,平均1万亩耕地不足1名农村技术人员”。由于农民所受的基础教育相对较差,造成了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肤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另一方面,农民的现代公民意识相对较弱,人文素质有待提高。农民对依法治国方略所知甚少,因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许多农民的参与意识不强,对农村公共事务关心不够,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这是一个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农村发展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提升生活。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新型农民的含义和时代特征

  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具有自立意识、合作精神、法制观念和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村的迫切需要。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力量源泉。

  有文化 要求农民具备足够的知识积累,良好的文化基础,较高的科技素质,具有现代观念和思想意识,讲文明、有礼貌,遵纪守法; 懂技术  要求农民至少要熟练掌握1~2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会经营  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财、物、时间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进一步讲,新型农民还应该具备下列特征:

  (1)首先是生活在农村,热爱农民,了解农村现状,具有推动农村发展的历史使命感的农民;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熟悉国家涉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新的就业观念;为人正直,积极向上,富有事业心;务实肯干,热心于改变农村的落后而貌。

  (2)崇尚学习,追求知识,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水平,掌握先进农业生产、储运保鲜加工、农业机械、农村能源环保等方而现代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他们所创办的产业(企业)科技含量高,产品新、质量好、销路畅、效益高,一定程度上代表农业科技在应用领域的先进性和发展方向,成为中坚农户和科技示范户,形成较强的技术辐射带动作用,带领周围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共同富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培训 组织化 农业生产 经济效益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