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扬州市江都区被列为中农办农村改革联系点、江苏省农村改革试验区。2013年底,江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6%,引起人们对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江都路径”的关注。近日,记者深入江都采访,解了不少疑惑。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度量”如何把握
汇集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于境内的江都,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物产富庶,经济发达,素有“苏中粮仓”之称。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土地经营适度规模问题成了新的难题。
和许多经济较发达地区一样,江都实行“大包干”后的均田承包,带来的农地细碎化和农地经营的低效化,使得土地经营对农民吸引力越来越小,加之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矛盾也就日益突出。
江都人多地少,107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76万人,农村劳动力36.4万人,其中8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土地分散经营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江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江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在全国率先起步,到1996年,全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已达17万亩。但此后步伐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度”和“量”如何把握。
江都区委书记蒋爱祥提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协同效应,使其发挥各自最大的生产潜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既要顺应发展的需要,也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要科学把握适度规模经营的“度”和“量”以及进程。
江都区长马顺圣认为,对“度”和“量”的理解,一个是定性的概念,衡量规模经营是否“适度”的关键指标是看生产要素的配置是否合理;另一个是定量的分析,要测算农地经营的盈亏风险和适合当地情况的合理规模。关键是要实事求是。
宜陵镇工商业较为发达,经济实力较强。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例就高达87%。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农业经营性收入占比只有8%,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低,参与土地流转的意愿就越强。以土地流转为主的规模经营条件成熟。全镇因势利导,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同时,大力推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镇16个村(社区),3.2万亩土地,整村整组流转土地2.5万多亩,占90%以上,由72个大户、79个农场耕种经营,效果显着。
因为适应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制订了合适的“度”和“量”,全区涌现出一批新型规模经营主体。
50亩以上的粮食、花木、蔬菜大户和家庭农场5500多家,经营面积达35万亩;全区规模经营总面积88.5万亩,占耕地的86%。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径”如何抉择
农业的规模经营不等于土地的集中规模经营。正如江都决策层所认识的那样,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协同效应,使其发挥各自最大的生产潜力”。江都的探索和实践表明,规模经营路径抉择可以多元化多样化。诸如政府推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种养大户或农场经营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型、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型。马顺圣说,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不能搞单一的大农场、大公司经营,还要以家庭经营为主。
他认为,关键是要以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收益率为标准,要确保农民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努力降低规模经济成本,提高农业的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农业产业的总体效率和竞争力。
为此,江都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首先做好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全面掌握实情,夯实规模经营基础。分期分批对全区土地二轮承包以来的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流转等情况进行入户调查核实,按照一户一档要求进行建档。
在明确适度规模经营“度”和“量”的内涵和原则的前提下,健全土地流转交易体系,优化规模经营机制。农地流转发包竞标比重和农地流转实物计价比重均达90%以上,所有镇创成“六有”示范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让流转市场化。
不同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有相适应的人力、物力、技术、设施等作支撑。近年来,江都区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87.2%,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3.2%,其中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达92.8%。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提供了技术支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6-03/6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