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后,谁来经营农业?当传统的小农经济日益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节奏时,当中青年农民大量“逃离”农村等现象不断凸显时,这个问题,已成为关乎未来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命题。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2013年,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29357个,较上年同期增加14144个。成员总数达到84万多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10万多户。这一组数字,说明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呈现出极为迅速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对于这种抱团发展、集约经营发展模式的欢迎程度。
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通过何种方式承担起经营农业这副重担呢?
合作,闯出市场
汇农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天水市麦积区元龙镇,成立3年来,这个合作社已经发展社员115人,拥有土地70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近4000户,并与麦积区供销联社、天水德龙供销种业有限公司实现了联营。合作使他们得以轻松应对市场。
“粗放经营,盲目销售让农民吃了不少亏,合作社的好处在于能够有专人对市场进行把握,农民要做的只是按要求生产出产品。农民懂种地,我们懂市场,这样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让农产品在顺利销售的同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谈及合作的好处,汇农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军刚兴致勃勃地说道。
对市场的熟稔,使李军刚在其中游刃有余,随之受益的则是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合作社在收购果品后,利用自己的渠道销往全国各地,以往农产品销售期常见的压级、压价、卖难等问题成为历史。目前,汇农合作社在上海、重庆、浙江、四川、云南、广西都设立了分销点,销售网络的日益成熟,为农产品找到了一条通往市场的捷径。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无论多么完善的市场网络,要想在其中站稳脚跟,最终还是要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而以往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导致对其实现质量控制难度极大。由于普遍采取统一收购的方式,合作社在制定产品标准方面取得了优势,从而更容易实现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
“比如说苹果,我们会根据市场的要求,制定收购标准,再聘请农技人员指导农户种植,按照标准定价,质量好的苹果能卖上高价,农户自然也乐于生产更好的产品。”李军刚说。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经营主体之后,寻求合作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已由种养殖户扩展到农产品经纪人队伍。
在甘谷县,蒋老五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块金字招牌。除组织农户开展标准化种植、推进品牌化经营外,合作社创办人蒋效胜还将遍布全县的花椒经纪人组织起来,建立了一支近300人的营销队伍。
“经纪人懂市场,农民懂种植,大家合作闯市场,正好可以优势互补。农民不用为卖难发愁,经纪人也可以借助合作社的资金互助功能和良好信誉,得到周转资金和贷款担保。”蒋效胜说。
在这种“农户+合作社+经纪人”的模式下,花椒种植户不仅得到了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还得以与经纪人结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地控制了市场风险,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而花椒经纪人也不再单兵作战,在合作社的协调下,信用担保贷款、小额资金支持等金融手段被广泛运用,以往令农产品经纪人头疼的资金周转不灵问题也迎刃而解。农户、合作社、经纪人三方共赢的局面正在形成。目前,蒋老五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可年产花椒300万公斤,产值达6000余万元;年购销优质花椒2000万公斤,销售额达8000余万元,入社农户年收入3000余元,入股社员年分红5万元,二次返利10万元。
“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市场化对接就是合作社的好处,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促进了农业产业链条的形成,加快了科技进步,这就是今后农业发展的趋势。”麦积区供销社主任杨少平说。
流转,实现集约
如今,随着一批又一批农村青年外出打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已成为耕种土地的主力。农村劳动力断档为农业发展提出了又一个新的命题——今后,谁来种地?
土地流转的推进为解答这一命题提供了一条可选途径。以麦积区为例,全区目前流转土地13万亩,农民得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除进城务工外,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已成为他们新的选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5-09/63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