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黎明前,这是好多农业投资最为悲怆的一幕。被联想收购的青岛蓝莓和四川猕猴桃基地,其原经营企业某种程度也是在遭受“黎明前的黑暗”式的痛苦,能遇上联想虽算不上“靓女嫁豪门”,但至少避免了在因资金链不济而导致的悲剧结局。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农业企业都在遭受着严重的资金瓶颈?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把投资概算搞错了。照搬工业上的“重资产轻流动”模式,以为把初始投资重点用在征地、建场和买设备上就行,少量流动资金就能运转,结果情况远非如此。如果说,工业上固定投资与流动资金的比例8:2就可以,则农业需要倒过来,需要2:8。可惜的是,从二三产业来到第一产业的投资者,往往想不到农业企业对流动资金的巨大需求。很简单的一点,农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很强,原料占款和储藏成本也很高,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明显慢于工业,仅此就必然形成流动资金的大量占用。像生猪已经是现代农业产业中周期比较短的了,但依然需要6个月的周转时间。而且必须注意,这个周期内,猪没有长成,断然不能送屠宰场的,也就是这个周期内没有回款,只有一味追加流动资金,硬扛着。而工业产品至少还能边生产边卖,或者低价处理一部分产品救急,农业没有办法。更要命的是,农业是活的生命的生产,工业最差的情况下可以因为流动短缺,把生产线暂停,而农业连这个最差的情况也不行,根本停不了,猪一天喂四次断然不能少的,蔬菜关键时期的水肥断然不能缺的,产奶的牛每天几十斤草料几十斤水必须继续供应,动植物均按自己的生物规律生长,停不下来。
第二种情况,把投资周期估短了。虽然理论上投资回收期是明确的,但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严重偏离投资预期的情况,收益期迟迟等不到。比如说,计划冬季完成农民土地的流转,春季便开始基础建设或播种,但如果有几户农民手中的地流转不顺,导致春季还完成不了土地的整体流转,则后面的整个计划无从谈起。或者拖延到夏季完成土地流转,虽然能做基础设施建设,但播种季节错过了,只能等下一年。生产经营过程中还随时可能遭遇严重的自然风险,导致毁苗毁场,重的只有从头再来,不仅损失惨重,而且周期严重拉长。像严重的冬季寒冷,可能导致秋季新栽的树苗冻死,只能春季补栽,但效果不好;严重的倒春寒可导致果树花及幼果冻死,会造成当年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比如,2013年全国有 万亩农作物受灾,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 %,其中绝收达到 万亩,比例为 %。农业的自然风险不仅几率高,而且在实际上已经常态化了。
第三种情况,把融资难度想轻了。工业的用地是国有土地,一旦取得使用权,就可以抵押贷款;还有工业的厂房、产品、机器等都可以抵押,缓解流动资金的困局总算还是有多种通路的。但农业就不同了,首先农地是集体所有,企业如果流转农民的土地,只能取得农村集体土地的经营权,是不能抵押贷款的;其次,农业企业所经营的牲畜、树木、农作物等,也是不能抵押贷款的,正应了农村人的一句话,“家产万贯,带毛的一律不算”;再次,农业企业的家底既然如此,则找担保也是相当的困难。当然,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决定,农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了,但还需要一个修改相关法律的过程,正式实施尚需时日。因而,农业企业的融资是非常困难的,基本上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能贷,但利息较高;还有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条件很严,针对范围较小。农业经营过程中,一旦遇到生产的关键时期资金短缺,比如生猪饲料短缺,果树关键时节追肥施药,一些农业企业便只有靠高利贷来救急了,属于饮鸩止渴的做法,仅沉重的利息将把企业压垮,却毫无办法,这怎么能长久?我遇到的一些农业企业经营者,讲起来生产关键时节的资金短缺,那真是卖儿鬻女的心思都有了,让人深表同情。
第四种情况,政策预期落空了。过去讲农业,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现在这个提法依然不过时。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国家的扶持对做农业的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只要观察一下就能发现,一些上市的农业企业,主要靠政策性补贴来维持正利润水平以防止退市。但问题是,一般的市县缺少大量补贴农业的财力,主要靠争取中省两级的项目,这个中间的变数相当大,虽然可能有上面的领导做了指示,当地行政主管打了包票,但结果依然不可靠。更不要说,国家的政策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以农业这样的长周期去追赶国家政策的变化调整显然是不可能的。比如,自2012年以来由于生猪产业的过剩,国家基本停止了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生猪产业相关政策性扶持项目,在这期间投资生猪产业的企业显然是不可能得到补贴和项目的,加上市场行情又不好,只能遭遇雪上加霜式的困境。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地方以招商引资名义邀请企业入驻,但很可能落地之后优惠政策无法到位,还有可能因县上主上领导变更而导致的政策变化让早先的政府承诺化为云烟。虽然不能说靠项目为生,但一旦遇上政策预期的落空,对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是相当大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4-11/63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