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耕地红线,需防“狸猫换太子”
——全国政协委员忧思粮食安全
农民可以非农化,如何防止耕地“农转非”?农业成为中青年人的“兼职”,十八亿亩耕地应该怎么守?粮食主产区的沃土变身污染严重的“病”土,中国13亿人口靠什么吃饭?……
全国政协委员王国发日前在政协小组讨论会上频频发问,引人思考。
粮食生产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在去年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的背后,却难掩我国农业发展资源日益匮乏、撂荒土地增加、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等多重挑战。记者就此采访多位政协委员,把脉献策。
耕地岂能“农转非”
“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耕地,农民可以非农化,但是耕地能不能农转非?如果耕地都非农化,我们还靠什么端稳饭碗?”来自全国产粮大省吉林的王国发说。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耕地为20.27亿亩,比过去的数据多2亿亩。
王国发说,多出的土地主要是因为认定标准和勘察方法改变,并且其中1亿多亩分布在东北和西北的林区、草原或者湖泊水位线以下。“将来是要退耕还草还林的,所以数字上是这么多,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多。”
“现在的占地问题让人非常担忧,城市‘摊大饼’,农村村屯的扩大,高速公路和高架桥的建设,城镇化和工业化占用的耕地太多了。”王国发说,如果18亿亩耕地红线守不住,国家的粮食安全将是一个大问题。
“耕地的红线,不仅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的。”王国发说,一些地方搞“狸猫换太子”,在城郊占了一亩地,然后到山沟里平整一块地用作平衡,城郊的高产地和山沟里的地质量差别很大,这种在耕地占补平衡上造假的做法十分危险。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表示,城市扩张和与农争地的矛盾正在日益凸显。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规模要发展、扩大,要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来完成大工业化进程,占用大量优质农地将不可避免,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生产、粮食问题就凸现出来。
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底,全国人均耕地1.52亩,较1996年一次调查时的人均耕地1.59亩有所下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一半。同时,在全国土地总数中,中低产田占70%以上。
王国发说,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死守,建议尽早确立基本农田和划定高标准农田。“把牌子挂上,划定了之后谁也不能动,高速路和高铁等必需的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必须得有这个狠心才能守住。”
农业产业岂能“兼业化”
“现在去农村走一走,基本是‘三八六零部队’——留守妇女、六十岁以上老人在家种地,离家近打工的人农忙能回去几天,远的地方根本回不去。农业这么重要的一个产业岂能变成兼业化,十八亿亩地怎么能够守住?”王国发说,现在谁来种地也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农民工总量2.69亿人,比2012年增加633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03亿人,外出农民工1.66亿人。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杨胜群说,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终归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不能真正致富。于是,相当多的农民不再专心种承包地,而是转向别的渠道增加收入。
“一家一户个体经营造成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从事农业生产而离开农村。”杨胜群说,东部发达地区农村,九成农民不靠种地为生,这也导致城乡社会资金不投向农业、农村,农村社会资金还“倒流”城镇。
杨胜群认为,越是这种情况,就越要通过引导建立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流。“撬动农村改革与发展,还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通过改革把土地资源盘活。唯一途径,是扩大土地流转,尽可能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良田沃土岂能变“病”土?
“粮食安全不能光看数字,去年粮食产量突破1.2万亿斤,这个成绩是在高强度的开放和环境承载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取得的,咱们生产的这根‘弦’还能不能继续绷得这么紧?”王国发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4-03-14/6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