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三大问题制约耕地质量 多管齐下力保藏粮于地


 

  我国粮食生产开创了“十连增”的历史佳绩,但增产的背后,耕地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复种指数高、化肥投放量大、连年耕种透支地力,承载13亿人饭碗的耕地在爬上粮食总产12039亿斤高峰后,已经略显疲态。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成为我国农业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地力就是粮食增产潜力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近年来,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我国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

  东北黑土地被称为中国大粮仓,然而近年来,这片中国最肥沃的耕地也变得越来越“瘦”了。

  据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在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26.7克,与30年前相比降幅达31%,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至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黄土。

  黑龙江省泰来县的农民看着田地就心痛: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且这种趋势仍在不断恶化。耕地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农民春季种植玉米不得不“坐水”保墒,基本上块块农田都有“抗旱井”,家家户户都有“抗旱桶”。尽管如此费心费力,粮食产量依旧“干着急,上不来”。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近年来,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我国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资金8亿元,推广应用秸秆还田腐熟、绿肥种植、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等技术,推广面积3700万亩。此外,发改、国土、水利等部门还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

  在黑龙江泰来县,一种新型耕作技术逐步推广:深松整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助于提高耕地质量。经过努力修复,保护性耕作的耕地含水率普遍提高2至8个百分点。在一次有效降雨过后,抗旱能力延长5至15天。与传统耕作相比增产10%至18%,且平均每亩节本50至80元左右,省工25%左右。

  在江西省南昌县,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也取得了积极成效,2013年主要作物水稻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67.25万亩,亩均增幅3.25%,实现亩节本增效32.6元的效益。

  今年农业部将抓耕地质量建设作为提高粮食单产的重点。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说,粮食生产现在是在高位爬坡,能不能继续增产,地力就是潜力。下一步要通过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计划到2020年新建8亿亩高标准农田,更新提质2亿亩高产田。专家测算,高产田更新提质后单产可提高5%,中低产田改造后单产可提高20%,将新增生产能力1000多亿斤。

  三大问题制约耕地质量

  我国耕地面临土地污染加重、优质耕地减少、土壤退化日益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耕地质量

  据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徐明岗介绍,粮食产量70%至80%应靠基础地力,20%至30%靠水肥投入,而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贡献率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后劲不足、污染加重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由于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既缺乏能力也不愿在养地方面加大投入,为追求产量,大多数农户依然在增加化肥使用量。许多地方耕地因此被破坏,土壤板结,地里甚至常年不见蚯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污染已经成为破坏耕地质量的“罪魁祸首”。

  除了农业污染,在工业发达的东中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还有东北老工业基地,耕地还面临着来自工厂企业排放的化学废弃物污染,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而不宜耕种。耕地被破坏不仅仅危及粮食安全,甚至还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环境保护部土壤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五千万亩左右。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亿,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的试点。地方政府也将拿出大量资金对耕地进行修复。在完成修复之前,被污染的耕地都不能再继续耕种。

  优质耕地减少也是侵蚀“中国地力”的突出问题。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介绍,13年来全国城镇用地增加较快,优质耕地减少较多。13年间,城镇用地增加4178万亩,占用大多是优质耕地。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了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积。同时,虽然十几年来基本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但占近补远、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问题客观存在,比较普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化肥 粮食 土壤退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